BeBeBus:高颜值也难掩的隐忧
不同集团(BeBeBus)冲刺港股IPO,看似一片欣欣向荣,但细读招股书,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营销至上,利润的“骨感”现实
BeBeBus在招股书中大篇幅强调其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动辄几万达人合作,几十万篇帖子和视频。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些靠“种草”起家的网红品牌,短期内声势浩大,但长期来看,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很容易昙花一现。
的确,BeBeBus的营收增长迅速,2024年前三季度已达8.84亿元。但翻看利润表,却发现净利率只有区区5%左右。这意味着每卖出100块钱的产品,到手的利润只有5块钱!对比一些传统耐用母婴品牌,这个利润率实在算不上漂亮。例如,主打性价比的Babycare虽然营销力度也很大,但至少在规模效应下能维持相对健康的利润水平。这种利润的“骨感”现实,让人不禁怀疑BeBeBus是否陷入了“营销黑洞”,过度依赖烧钱换增长。
“一条腿走路”,发展不均衡的风险
BeBeBus最初以婴儿推车、安全座椅等出行场景产品起家,但近年来,护理场景的营收占比大幅提升。招股书将此解读为业务多元化的成功,我却认为这更像是“一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出行场景作为BeBeBus的传统优势项目,营收占比却在逐年下滑。
这种转变并非自然演进,而是更像是依赖营销驱动的结果。母婴市场瞬息万变,如果不能在核心品类上持续创新,仅仅依靠营销来拓展新品类,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赶超。就像当年的淘品牌“绿盒子”,凭借童装起家,但盲目扩张品类,最终落得黯然退场的下场。
重营销轻研发,竞争力堪忧
BeBeBus的招股书中,销售费用占比常年超过30%,而研发费用占比却不足3%。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策略,在短期内或许能够带来营收增长,但长期来看,却会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比来看,一些国际知名母婴品牌,如Stokke,非常注重产品研发和设计,其标志性的成长椅,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功能性强大,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宝宝的需求。这种差异化的产品优势,才是品牌能够长期立足的关键。BeBeBus如果长期忽视研发投入,仅仅依靠营销来维持增长,恐怕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中国新生儿出生率持续下降。虽然招股书中乐观地预测未来新生儿人口将维持在每年800万左右,但现实情况可能并不乐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出生人口仅为902万,创下历史新低。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BeBeBus如果不能提升产品力和品牌力,仅仅依靠营销来吸引用户,恐怕很难实现可持续增长。
高端定位的困局
招股书中,BeBeBus将自己定位为高端耐用母婴品牌,并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强调中国高端育儿产品市场的发展潜力。然而,这种高端定位是否能够真正转化为实际的市场份额,仍然存在疑问。
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仍然很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转向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另一方面,高端母婴市场竞争激烈,不仅有国际大牌,还有一些新兴的国产品牌,如 UPPAbaby、Silver Cross,都在争夺市场份额。BeBeBus如果不能在产品设计、品质和服务上真正做到高端,恐怕很难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总而言之,BeBeBus的IPO之路并非一片坦途。过度依赖营销、研发投入不足、人口红利消失以及高端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阻碍。BeBeBus如果想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还需要在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