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块链技术 可扩展性 隐私保护 监管 分片技术

写的不错,清晰地总结了区块链技术的现状和挑战,特别是对可扩展性、隐私和监管问题的...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应用场景也从最初的数字货币拓展到各个领域,引发广泛关注。然而,当前区块链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可扩展性问题、隐私保护问题、监管问题等。 可扩展性问题: 当前许多主流区块链网络的交易处理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应用的需求。例如,比特币网络每...

还有 10 人发表了评论 加入40人围观
eUSD Card:连接加密货币与全球支付的桥梁

置顶 金融信息

eUSD Card:连接加密货币与全球支付的桥梁

区块链研究 区块链研究 发表于2025-02-08 浏览151 评论1

随着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加密货币行业和传统行业相互融合的用例,加密信用卡建立了加密货币和传统金融之间的桥梁,使得消费加密货币变的非常简单。

什么是eUSD Card?

eUSD Card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传统的出金方式要将资金换成法币再消费,资金转换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和汇率的损耗,eUSD Card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发行的信用卡,能直接消费加密货币,减少了法币和数币之间兑换的时间成本。 第二个痛点是,部分地区因银行基础设施问题无法快速方便地获得美金支付的能力,对于手头没有VISA/MASTER卡的中小企业主来说,当需要订阅的服务只能支持VISA/Master卡时,能快速拥有一张VISA/MASTER卡能快速解决问题。

eUSD Card有以下产品特性

  1. 支持10+种加密货币充值

    1. 充值不需要任何手续费,且实时到账。
    2. eUSD Card携手行业领先的非托管钱包供应商CoinsDO,为客户的资产安全保驾护航
    3. 目前支持的币种:

      • 稳定币:USDT/USDC
      • 主流币:BTC/ETH/SOL/BNB/TRX
  2. 能在各大电子钱包使用

    1. 支持Apple pay/Google pay/微信/支付宝绑定使用
    2. 支持虚拟卡和实体卡,实体卡预计将在3月份推出
  3. 支持发布联名卡

    1. 我们支持定制卡片设计,将客户的企业Logo打印在卡片上,帮助合作企业吸引品牌的忠实用户,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认可度。
  4. 借助VISA卡组织网络

    1. eUSD Card支持全球210多个国家、5000万个商户进行快速支付
  5. 多重安全防护

    1. 3D Secure(3DS)双重验证,有效防范盗刷风险。
    2. 支持最新Passkey/FaceID功能,保护信息安全
    3. 一键冻结卡片功能,用户可随时在线冻结/解冻卡片,保障资金安全。

使用场景

eUSD Card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

  1. Web3用户:

    Web3用户天然有将加密货币用于日常消费的需求,以往的经验中,往往是将加密货币转成法币,这个转换需要的时间和转化成本。Web3用户可以直接充值即可使用卡片。

  2. 订阅云服务/Saas/广告:

    大多数线上云服务、SAAS软件支持VISA/Master卡进行支付例如,我们的客户将eUSD Card用于Facebook广告,Facebook广告的平台风控规则比较严格,稍有不慎就会被封号,一旦封号就会陷入业务停滞的危险。eUSD Card支持多卡功能和限额功能,降低封号之后无卡可用的境地,同时方便企业和个人进行账单和资金管理。

  3. 经常外出旅行的“空中飞人”:

    这类用户核心诉求第一是强大的跨境支付能力,eUSD Card几乎支持任意币种,支持超过5000万商户进行支付,能完美满足跨境支付的需求。第二是防止盗刷。针对防盗刷,eUSD Card的建议是限制卡片的消费额度,开启3DS验证,一旦发现盗刷行为,立刻冻结卡片,最好绑定Apple/Google等信誉良好的钱包使用,这类钱包不会暴露您的卡号/CVC等敏感信息。

  4. 远程&跨境支付:

    随着远程和跨国办公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进行跨境支付服务费、房租、工资等。eUSD允许通过转账非常方便地将资金转给收款人,同时也支持将eUSD Card绑定到付款平台和支付平台进行代扣等。

未来展望

  • 支持自托管钱包:允许用户绑定自己的钱包,自行管理私钥
  • 支持理财定投功能:允许用户的闲置资金产生利息,产生利息可以直接用于日常消费

关于 eUSD.com

eUSD.com 是一家区块链技术企业,专注于加密钱包和支付解决方案,致力于降低加密货币的使用门槛。团队成员有超过10余年的金融服务行业的经验,核心成员来自于知名金融公司。

官方网站: https://eusd.com

Twitter: @eUSD_Card

联系方式: cs@eusd.mail.com

点击开卡: 连接

虚拟货币 以太坊 稳定币 USDT USDC

区块链分析

银联渗透日本支付市场:瑞穗银行“屈服”,云闪付暗藏数据野心

author author 发表于2025-04-15 浏览27 评论0

银联掘金日本二十年:一场精心策划的支付渗透?

瑞穗银行的“屈服”:银联二维码支付攻陷本土支付壁垒

银联高调宣布与瑞穗银行、UC卡公司在日本达成二维码支付合作,这绝非简单的商业合作,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支付渗透”。瑞穗银行是什么角色?它是日本金融业的巨头,它的“屈服”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日本本土支付壁垒的松动。一直以来,日本在支付领域相对保守,本土支付体系根深蒂固。如今,瑞穗银行旗下J-coin Pay竟然接纳了银联二维码,这背后恐怕不仅仅是看到了中国游客的消费潜力,更是对银联背后所代表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忌惮。这不禁让人怀疑,日本的金融自主性是否正在被蚕食?

大阪世博会的“阳谋”:银联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银联作为唯一的中国支付品牌“赞助”日本大阪世博会,这更像是一场“阳谋”。世博会历来是展示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舞台,银联的参与,无疑将中国支付品牌推向了全球聚光灯下。然而,文化搭台的背后,必然是经济唱戏。银联看中的绝不仅仅是品牌曝光,而是借世博会之机,进一步扩大其在日本乃至全球的支付版图。这让人不得不警惕,银联是否会利用世博会的影响力,强行推广其支付标准,挤压其他支付品牌的生存空间?要知道,支付标准的背后,是数据控制权和经济利益的博弈。

非现金战略下的暗流涌动:日本支付市场的“三国演义”

“出海无障碍”的背后:云闪付APP的“数据帝国”野心

银联宣称中国游客可以通过云闪付APP在日本实现“出海无障碍”支付,这听起来很美好,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数据野心。云闪付APP不仅仅是一个支付工具,更是一个庞大的数据收集器。当中国游客在日本使用云闪付APP进行支付时,他们的消费习惯、地理位置、甚至个人偏好,都会被银联掌握。这些数据对于银联来说,是宝贵的商业资源,可以用于精准营销、风险控制、甚至影响政策制定。那么,这些数据的安全性如何保障?是否存在被滥用的风险?更进一步,当银联掌握了大量海外用户的数据,是否会对其他国家的数据安全构成威胁?

二维码支付的“价格战”:银联补贴背后的真实目的

银联为了推广其二维码支付,不惜在日本推出各种补贴和优惠活动,这实质上是一场“价格战”。表面上,这是为了吸引用户,提升市场份额。但实际上,银联的真实目的恐怕远不止于此。通过补贴,银联可以快速抢占市场,建立用户粘性,并挤压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补贴可以帮助银联收集用户数据,了解用户行为,从而更好地调整其市场策略。然而,这种依赖补贴的模式是否可持续?一旦补贴停止,用户是否会转向其他支付方式?银联是否会陷入“补贴依赖”的陷阱?

跨境支付 数据安全 金融科技 金融创新 数字经济

金融信息

顶软业绩会:金融科技光环难掩颓势,AI成色几何?

author author 发表于2025-04-15 浏览23 评论0

顶着“金融科技”的光环,顶软的业绩说明会能说明什么?

顶着“金融科技”的光环,顶软(603383)的业绩说明会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码,台上的人竭力想把惨淡的现实描绘成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但仔细推敲,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对市场寒冬的无奈和对自身困境的遮掩。

粉饰太平:业绩下滑背后的“行业良好”幻觉

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这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然而,在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却轻描淡写地用一句“受行业影响”来解释。更可笑的是,还要强调一句“与同行相比表现较好”。这种自我安慰式的说辞,简直是把投资者当傻子。行业整体下行是事实,但难道所有公司都一样惨?如果顶软真的有核心竞争力,又怎么会在行业逆风时如此不堪一击?这种避重就轻的姿态,让人怀疑管理层根本没有正视问题的勇气。他们更愿意活在“我们还不错”的幻觉里,而不是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

自卖自夸:创新能力是遮羞布?

每当业绩不佳,总会祭出“创新能力”这面大旗。顶软也不例外,一句“良好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简直是万能回复。问题是,真正的创新体现在哪里?是突破性的技术,还是颠覆性的产品?从顶软的实际表现来看,所谓的创新更像是一种营销噱头,用来掩盖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窘境。与其空谈创新,不如拿出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做出真正能打动客户的产品。

画饼充饥:四大金融科技板块就能拯救业绩?

新交易体系、财富管理、新资管体系、大运营体系,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顶软一口气抛出四大金融科技板块,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业绩增长的救命稻草。但这些板块具体是什么?有什么核心技术?有什么竞争优势?管理层语焉不详,让人感觉这些板块更像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与其画饼充饥,不如先把现有业务做好,把核心产品打磨好。

避重就轻:AI应用场景的蜻蜓点水

AI是当下最火热的概念,顶软自然不会错过。在被问及AI应用时,管理层蜻蜓点水般地提到了“基础技术平台与应用产品方面均有应用场景”。然而,具体的方向、功能点、产品计划呢?一概没有。这种含糊其辞的回答,让人感觉顶软对AI的理解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并没有将其真正融入到产品和业务中。或许,AI只是他们用来蹭热度、吸引眼球的工具。

敷衍了事:回购计划的空头支票

在被问及是否回购股票以提振投资者信心时,顶软的回应是“非常重视投资者回报,一直保持高比例的现金分红”。这简直是答非所问!投资者要的是真金白银的回购,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分红承诺。高比例分红固然重要,但在公司股价低迷时,回购股票更能直接提振投资者信心。顶软的回应,暴露了管理层对投资者诉求的漠视,以及对公司未来发展缺乏信心的事实。

顶软的主营业务:BPM真的是金融科技的未来?

顶软的主营业务是基于其自主研发的“灵动业务架构平台(LiveBOS)”,为金融行业及其他行业提供以业务流程管理(BPM)为核心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说白了,就是帮助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

BPM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早在互联网时代就已经出现。在金融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BPM真的还能代表未来吗?我对此深表怀疑。

诚然,BPM对于规范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有一定作用。但在金融行业,真正的痛点在于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来创新产品、提升用户体验、防范金融风险。BPM在这些方面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更重要的是,顶软的BPM解决方案真的有那么优秀吗?从其连年下滑的业绩来看,市场似乎并不买账。或许,顶软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思考如何将BPM与新兴技术融合,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如果继续抱着BPM这棵老树不放,恐怕只会越来越边缘化。

财务数据解读:遮掩不住的颓势

顶软2024年的年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全面下滑。营收同比下降10.78%,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6.84%,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17.88%。这可不是什么小幅波动,而是实实在在的业绩下滑。

更糟糕的是,第四季度单季度的表现更加惨淡。营收同比下降15.21%,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8.14%,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19.86%。这意味着,顶软的业绩下滑趋势还在加速。

管理层可能会辩解说,这是受行业大环境的影响。但问题是,优秀的上市公司总能在逆境中保持增长,甚至逆势而上。顶软的业绩下滑,只能说明其自身存在问题,比如产品竞争力不足、市场拓展不力、成本控制不佳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顶软的毛利率高达67.05%。这说明其产品本身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但高毛利率并没有转化为高利润,反而被各项费用吞噬。这说明顶软的运营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总而言之,顶软的财务数据并不乐观。如果不能尽快扭转颓势,未来恐怕会更加艰难。

机构评级:集体唱多背后的真相

最近90天内,有3家机构给出了顶软的评级,而且都是买入评级。这看起来是个好消息,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疑点。

首先,3家机构的数量实在太少。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只有少数几家机构关注,要么说明其基本面不够吸引人,要么说明其信息披露不够透明。

其次,买入评级并不一定代表机构真的看好顶软。很多时候,机构的评级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利益考虑,比如维护与上市公司的关系、吸引客户等等。

更重要的是,机构的评级往往具有滞后性。当机构发布买入评级时,股价可能已经涨了一段时间。而当机构意识到风险时,往往已经来不及逃脱。

因此,对于机构的评级,投资者应该保持警惕,不要盲目相信。更重要的是,要自己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结合公司的基本面、行业前景、估值水平等因素,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融资融券数据:散户的狂欢?

数据显示,近3个月顶软的融资净流入1609.57万元,融资余额增加;融券净流入57.02万元,融券余额增加。这说明,有一些投资者在借钱买入顶软的股票,也有一些投资者在借股票卖空顶软。

融资融券数据往往反映了市场对一只股票的短期情绪。融资净流入增加,说明市场对该股较为乐观;融券净流入增加,说明市场对该股较为悲观。

但是,融资融券数据也存在很多陷阱。一方面,融资融券交易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容易被主力资金利用来制造多空陷阱。另一方面,融资融券数据只能反映一部分投资者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市场的看法。

因此,对于融资融券数据,投资者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盲目跟风。尤其是对于散户来说,更要避免参与融资融券交易,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顶软融资融券双双增加,看起来更像是散户的一场狂欢,机构恐怕早已抽身。

AI生成?免责声明背后的傲慢

文章最后,赫然写着“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这句免责声明,简直是赤裸裸的傲慢。

一方面,它试图把自己包装成客观中立的信息提供者,声称所有内容都是基于公开信息整理而成,并且由智能算法生成。但实际上,信息的选择、算法的设计,都带有主观色彩。所谓的“智能算法”,很可能只是为了掩盖其内容质量低劣、缺乏深度分析的事实。

另一方面,它又急于撇清责任,强调“不构成投资建议”。这说明,它对自己的内容没有信心,担心投资者会根据其内容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既然如此,又何必生成这些毫无价值的信息呢?

这种既想蹭热度,又不想承担责任的做法,实在令人不齿。所谓的AI生成,很可能只是一个幌子,用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真正重要的内容质量,却被抛诸脑后。这种对投资者不负责任的态度,最终只会损害自身的声誉。

金融科技 人工智能 大数据 融资融券 财务数据

虚拟币研究

悍高集团IPO豪赌:信息披露造假,上市疑云重重

区块链研究 区块链研究 发表于2025-04-13 浏览25 评论0

悍高集团IPO前夜:一场精心包装的豪赌?

上市审核在即,疑云重重

4月11日,深交所的上市审核委员会将对悍高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悍高集团”)的首发申请进行审议。一家企业能否成功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这本应是激动人心的时刻。然而,审视悍高集团的招股书,以及过往的公开信息,我看到的不是冉冉升起的行业新星,而是一个浑身疑点的“问题学生”。 拟募资4.2亿,看似雄心勃勃,实则可能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豪赌。

别光看营收,先擦亮眼睛:悍高集团上市背后的隐藏风险

招股书显示,悍高集团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悍高智慧家居五金自动化制造基地”、“悍高集团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悍高集团信息化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听起来都挺光鲜亮丽,仿佛预示着企业即将迎来一次飞跃。但问题是,如果企业自身存在着诸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美好的蓝图又该如何实现?深交所网站的信息显示,悍高集团早在2023年3月就提交了深主板上市申请,经历了长达两年多的时间,经过两轮问询、披露六份招股书申报稿后,才终于披露了上会稿。这漫长的等待,与其说是精益求精的准备,不如说是对自身问题的反复修补。 而中企财评通过研究招股书和公开资料后指出,悍高集团的IPO之路笼罩着信息披露不实、关联交易隐匿、司法风险未披露等多重阴影。这些问题并非无关痛痒的小瑕疵,而是可能动摇企业根基的重大风险。一家试图掩盖问题的企业,是否有资格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信息披露:遮遮掩掩,欲盖弥彰?

国有股份“消失术”:招股书的障眼法

悍高集团在招股书中言之凿凿地声明,其股东中不存在国有股份和外资股份。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招股书披露,顺德智谷和顺德智造分别是公司的第六大和第九大股东,而这两家企业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均为广东顺德科创基金投资有限公司。工商资料显示,广东顺德科创基金投资有限公司是不折不扣的国有企业,而顺德智谷同样具有国有企业的背景,顺德智造也存在着大约40%的国有股权。 面对确凿的证据,悍高集团的“不存在国有股份”的说法显得苍白无力。这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隐瞒?如果是前者,说明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严重的疏漏;如果是后者,那么其动机就更令人怀疑了。一家连股东信息都敢于造假的企业,我们又该如何相信它披露的其他信息呢?

限制消费令:选择性遗忘?

重庆市沙坪区人民法院在2023年6月16日发布的文件显示,由于悍高集团未能按期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因此对其采取了限制消费措施,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欧锦锋也被限制进行高消费行为。这意味着,悍高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面临着经营困境和信誉危机。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悍高集团前后七版的招股书中,我们都无法找到关于这则限制消费令的任何信息披露。这究竟是“疏忽”,还是“刻意隐瞒”?我更倾向于后者。毕竟,对于一家急于上市的企业来说,负面消息无疑是最大的绊脚石。

更讽刺的是,招股书显示,悍高集团的销售费用中,办公费主要用于销售人员的差旅费和业务招待费。此外,公司还在报告期内购买了大量的理财产品。一方面是被限制高消费,另一方面却在差旅招待和理财上大手笔投入,这种行为简直是匪夷所思。难道悍高集团认为,只要能把账面做得漂亮,就可以无视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了吗?

欠税风波:高新技术企业的另类“福利”?

国家税务总局佛山市顺德区税务局在2025年1月23日发布的公告显示,悍高集团的一级子公司悍高家居存在欠税行为,欠税税种为增值税,欠税金额高达164万元。更令人玩味的是,悍高家居还享受着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边享受着国家的税收优惠,一边却又拖欠税款,这种行为简直是滑稽至极。作为一家即将接受审核的IPO企业,发生欠税行为不仅说明悍高集团的财务流程存在漏洞,更暴露出其对法律法规的漠视。而且,作为报告期内发生的事项,招股书竟然对此只字未提,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欺骗吗?

交易真实性:真金白银,还是左手倒右手?

供应商疑云:顺德智谷的“一石二鸟”?

招股书显示,广东炬森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炬森精密”)是悍高集团2022年铰链的第一大供应商,当年悍高集团向其采购铰链金额高达3079.86万元,占同类采购金额的27.82%。这家供应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诡异的是,炬森精密在2023年突然从悍高集团铰链前五大供应商的名单中消失了。招股书对此解释称,是因为公司部分产品转为自产,导致采购份额降低。但这个解释真的站得住脚吗? 我对此深表怀疑。更值得关注的是,悍高集团的股东顺德智谷,同时也是炬森精密的股东。这层关系,让原本正常的商业合作,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悍高集团与炬森精密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双方的合作是否构成关联交易?炬森精密退出悍高集团大供应商的真实原因,是否真的如招股书所说?这些问题,悍高集团需要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而不是用含糊其辞的措辞来搪塞。我认为,这背后很可能存在着利益输送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顺德智谷的这笔投资,或许不仅仅是为了财务回报,更是为了在悍高集团的供应链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一石二鸟”的目的。

大客户“鑫驰博五金”:小马拉大车,还是暗度陈仓?

招股书显示,沈阳市鑫驰博五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驰博五金”)是悍高集团2023年度的第五大客户,当年悍高集团对其销售额高达3015.89万元。一家成立仅仅两年多的公司,能够成为悍高集团的第五大客户,这本身就令人感到惊讶。 但当我进一步查询鑫驰博五金的工商资料时,却发现了更多蹊跷之处。这家公司成立于2021年3月,注册资本和实缴资本均为10万元,202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缴纳社保的人数仅为9人。 以10万元的注册资本,9名员工的规模,支撑起3000多万元的年销售额,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这家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承担正常的运营成本?它的资金流转路径是否合理?如果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鑫驰博五金是否存在虚增收入的嫌疑。 更令人不解的是,鑫驰博五金是悍高集团2023年新增的大客户,而悍高集团在招股书中,对新增的股东、供应商、员工等都有详细的信息披露,唯独对这家新增的大客户只字未提。这种选择性的遗漏,更加深了我对这笔交易真实性的怀疑。 鑫驰博五金会不会只是一个空壳公司,专门用来为悍高集团虚增业绩?这笔交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利益输送?悍高集团需要对此做出详细的解释,否则难以消除投资者的疑虑。

质量、专利、诉讼:三座大山压顶,悍高如何突围?

质量问题频发:是“疏忽”,还是“必然”?

一家企业如果连最基本的产品质量都无法保证,那么它的发展前景必然黯淡无光。而悍高集团,恰恰在质量问题上屡屡栽跟头。新京报曾报道,悍高集团因产品不合格被地方消保委点名。江苏省消保委的抽检结果显示,悍高集团生产的智能晾衣架存在内部布线与螺钉接触的安全隐患,容易造成短路。一个晾衣架都能出现如此低级的质量问题,其他产品的情况又会如何呢? 质量问题并非偶然,而是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控制体系的集中体现。悍高集团频频曝出质量问题,说明其在产品研发、生产、检验等环节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究竟是“疏忽”,还是“必然”?我认为,这背后反映的是企业对质量的漠视,以及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专利数量垫底:创新能力堪忧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衡量一家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其拥有的专利数量。然而,在专利数量上,悍高集团却显得格外寒酸。 中沪网的报道显示,悍高集团及子公司拥有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在海鸥住工、松霖科技、图特股份、坚朗五金、浙江永强等同行业可比公司中均位列倒数第一。更令人担忧的是,悍高集团的研发人员中还存在大量的兼职人员,研发人员的学历也普遍偏低。 研发投入不足,研发人员素质不高,专利数量又少得可怜,这三重因素叠加在一起,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悍高集团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一家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如何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诉讼缠身:官司背后隐藏的经营危机

如果说质量问题和专利数量不足是企业内部的问题,那么诉讼缠身则反映了企业外部的经营环境。中国日报网的报道显示,报告期内,悍高集团还身披多起专利权纠纷,其中包括广州市铭珈智能家居有限公司和江苏酷太厨房用品有限公司对公司提起的侵犯专利权诉讼。此外,悍高集团还曾被佛山市有家严供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起诉,案由为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 虽然有家严供在开庭前撤诉,但这并不能掩盖悍高集团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短板。频繁的诉讼不仅会耗费企业的资金和精力,更会损害企业的声誉,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官司缠身,往往是企业经营出现问题的信号。悍高集团面临的这些诉讼,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经营危机。

IPO 悍高集团 金融科技 股票市场 风险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