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科技竞赛还是资本炒作?
2025年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一场冠以“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之名的赛事鸣枪开跑。全球首个?噱头十足!吸引了数十家顶尖企业和高校团队参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创新中心”)的“天工”——纯电驱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以“卓越”的性能完成了21.0975公里的赛程,并“率先”冲线夺冠。
“天工”夺冠:技术突破的象征?
对于这场比赛,我持保留态度。“卓越性能”?在缺乏第三方独立评测的情况下,这更像是一种单方面的宣传。完成比赛固然值得肯定,但“率先”冲线并不代表技术上的绝对领先。更何况,这场比赛的参与者寥寥无几,与其说是技术竞赛,不如说是“天工”的一场独角戏。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在真实、复杂的应用场景中,“天工”是否也能展现出同样的“卓越性能”?
百度智能云的技术加持:真金还是镀金?
百度智能云作为“天工”背后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其百舸AI异构计算平台、千帆大模型平台、具身智能数据采标技术等“全栈”产品解决方案,助力“天工”实现了动态环境适应、长时续航和协同进化等具身智能水平的“提升”。但问题是,这些技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提升了“天工”的性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动力,还是锦上添花的点缀?百度智能云的“全栈”解决方案,是否只是为了借“天工”之名,推广自己的产品?毕竟,在AI领域,概念炒作早已屡见不鲜。
具身智能的“爆发期”:泡沫与机遇并存
“具身智能正迎来爆发期”——这似乎已成为行业内的共识。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具身智能正在“快速”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十年科技投资的“最大主题”之一,高盛等权威机构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
资本市场的狂热:下一个风口,还是又一个坑?
资本的涌入无疑会加速具身智能的发展,但也可能带来过热的泡沫。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个“风口”都伴随着无数的“坑”。人形机器人高昂的研发成本、复杂的应用场景以及伦理道德的挑战,都可能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投资者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盲目跟风,以免成为资本炒作的牺牲品。
政策的扶持:是助力还是捧杀?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特别强调“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布局,为产业发展释放了积极信号。北京创新中心作为国内首个聚焦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应用生态建设的创新中心,拥有通用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和多能具身智能体平台“开物”两大核心产品,致力于成为行业资源组织者、产业发展培育者、落地应用推动者,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示范高地。然而,政策的过度扶持也可能导致资源错配、重复建设等问题。真正的创新,往往是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而不是靠政府的“输血”。
“天工”的泛化能力:万金油还是多面手?
“天工”拥有强大的环境感知、自主决策与任务执行能力,具备处理多场景复杂任务的泛化能力,适用于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家庭生活等多领域场景。但这种“泛化能力”是否只是纸上谈兵?在实际应用中,不同领域对人形机器人的要求千差万别,“天工”真的能够胜任所有任务吗?或者,它只是一个“万金油”,什么都能做,但什么都做不好?
百度智能云的战略布局:抢占高地,还是豪赌未来?
在具身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市场降本增效需求迫切的背景下,百度智能云率先布局这一新兴赛道,通过提供百舸AI异构计算平台、千帆大模型平台、具身数据采标等一系列产品解决方案,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全方位支持,推动具身智能技术成果向更多应用场景转化的落地进程。
技术方案的“全方位支持”:自卖自夸,还是确有实力?
百度智能云声称其技术方案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但具体效果如何,恐怕只有用户自己知道。百舸AI异构计算平台、千帆大模型平台、具身数据采标,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名词,究竟能为具身智能的研发带来多大的实际提升?是解决了关键瓶颈,还是仅仅优化了边角体验?在技术领域,过度宣传往往适得其反,真正的实力需要用实际成果来证明。
与北京创新中心的合作:双赢,还是一方被利用?
北京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百度智能云在AI大模型领域的落地布局优势,我们希望和百度智能云能展开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各场景不同领域的落地尝试,推动整个具身智能产业进一步发展。”这段话充满了官方辞令的味道,背后隐藏着多少真实意图?北京创新中心看重的是百度智能云的技术实力,还是其市场推广能力?百度智能云又是否仅仅将北京创新中心视为一个展示自身技术的平台?商业合作的本质是利益交换,但如果一方的利益凌驾于另一方之上,合作关系就难以长久。
具身智能的“大脑”与“小脑”:算力至上,还是本末倒置?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泛化能力关键源于其“大脑”与“小脑”——即具身大模型,它需精确听懂指令并驱动本体完成行动。而具身“大小脑”的协同进化离不开强大的底层AI算力支撑。百度智能云百舸一体机配备昆仑芯P800,可满足轻量化与极致效价比的需求。日前,百度智能云于国内率先点亮昆仑芯P800点亮万卡集群。在性能表现层面,昆仑芯P800的显存规格比同类主流GPU高出20%-50%,对PoE架构更为友好。
昆仑芯P800的性能:是突破,还是营销噱头?
“昆仑芯P800”——又一个技术名词轰炸。 “显存规格比同类主流GPU高出20%-50%”、“对PoE架构更为友好”……这些数据听起来很诱人,但究竟能带来多大的实际性能提升?在GPU领域,英伟达的地位难以撼动,昆仑芯P800想要突围,仅仅依靠这些数据上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足够的竞争力,获得市场的认可?否则,这些所谓的“突破”,很可能只是营销噱头。
算力提升的效果:是进步,还是水分?
算力对于具身智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算力真的越高越好吗?在追求算力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关注算法的优化、数据的质量以及能耗的控制?如果仅仅是堆砌算力,而不注重其他方面的提升,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更何况,算力提升的效果往往难以量化,很容易被厂商拿来“注水”。因此,在看待算力提升时,我们需要保持理性,避免盲目崇拜。
数据的“经验包”:质量决定成败
此外,具身智能机器人还需通过汲取真实物理世界的知识经验,实现处理多场景复杂任务的泛化能力,而高质量数据集合就是其成长的最佳“经验包”。依托一直以来的深厚积累,百度智能云已沉淀了专业且规范的数据采标能力及配套数据平台,支持文本、语音、图像等多模态数据采集。当前,百度智能云正全力支持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百万量级的高密度、高质量、高通用性数据集,并通过共创共建共享的创新模式,加速具身智能行业的蓬勃发展。
数据采集能力:是积累,还是堆砌?
百度智能云号称拥有“专业且规范”的数据采标能力,以及配套的数据平台,支持各种多模态数据的采集。然而,数据采集的关键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质量。采集来的数据是否经过清洗、标注和验证?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如果只是盲目地堆砌数据,而不注重数据的质量,最终只会得到一堆垃圾。更何况,数据采集本身也存在伦理道德的风险,需要严格的监管和约束。
共创共享模式:是创新,还是空谈?
“共创共建共享”——这个词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不同企业之间的数据标准、利益分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都可能成为阻碍“共创共享”的绊脚石。如果只是为了宣传而搞“共创共享”,最终只会沦为空谈。真正的创新,需要建立在互信互利的基础上,而不是靠一纸空文。
行业负责人的“承诺”:是愿景,还是画饼?
百度智能云泛科技行业具身智能赛道负责人张龙君表示:“在具身智能赛道,百度智能云的角色定位就是支撑企业做好具身智能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工作,助力企业加速产品的落地进程。我们相信,百度智能云将助力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具身‘大脑’的能力构建、具身‘小脑’的迭代开发、高质量数据集以及整机本体相关能力建设上进一步提升,让更多具身智能行业产品走进大家的生活当中。”
推动应用场景落地:是目标,还是口号?
张龙君的这段话,听起来雄心勃勃,但仔细分析,却发现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支撑企业做好研发工作”、“助力企业加速产品落地进程”、“进一步提升能力建设”……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没有任何具体的措施和时间表。 “让更多具身智能行业产品走进大家的生活当中”——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实现这个愿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绝不是靠喊几句口号就能实现的。 行业负责人的承诺,究竟是愿景,还是画饼?这需要时间来检验。
具身智能的未来:是希望,还是陷阱?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具身智能以其与物理世界深度交互的特性,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未来,百度智能云将继续做好企业成长的“帮手”、产业发展的“推手”,加速推动更多创新应用场景落地,助力具身智能产业迈向新高度。
百度智能云的角色:是帮手,还是推手?
百度智能云将自己定位为企业成长的“帮手”和产业发展的“推手”。 然而,在商业世界里,没有无缘无故的帮助,也没有纯粹的推动。 百度智能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它的“帮助”和“推动”,都是为了扩大自身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影响力,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因此,我们不能对百度智能云的角色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需要保持警惕,避免被其所利用。 具身智能的未来充满希望,但也可能隐藏着陷阱。 我们需要理性思考,独立判断,才能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