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太坊 DeFi NFT 元宇宙 Web3

英唐智控业绩会避重就轻?国产替代光环难掩增长乏力,百亿研发投入成谜

author author 发表于2025-05-16 11:31:59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英唐智控业绩说明会:一场精心策划的“答非所问”?

英唐智控(300131)在2025年5月13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看似是对投资者疑问的解答,实则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公关表演。通篇“尊敬的投资者,您好!”的客套话,掩盖不住其在关键问题上的闪烁其词和避重就轻。与其说是信息披露,不如说是对投资者智商的另一种形式的“智控”。

国产替代的“政治正确”与英唐智控的“巧妙”回应

在“2024年工信部明确要求车规芯片国产化率2025年达30%”的背景下,投资者关注英唐智控车规级DDIC/TDDI产品的认证覆盖率和订单占比本无可厚非。然而,公司轻描淡写地一句“均已通过车规认证(EC-Q100),所有订单均为前装车企订单”就想蒙混过关?

问题在于,“通过认证”不等于“大规模应用”,更不代表“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在国产替代的大潮下,车企选择国产芯片固然有政治考量,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的性能、稳定性和成本效益。英唐智控避而不谈实际市场份额,只强调“前装订单”,难免让人怀疑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真正竞争力。这不禁让人怀疑,英唐智控是不是借“国产替代”的概念,给自己贴金,炒作概念?

研发投入:看似大手笔,实则“雨露均沾”?

近亿元的研发投入,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的确算得上大手笔。然而,当投资者追问MEMS微振镜项目占比时,公司一句“约占研发投入20%左右”的回应,却显得过于笼统。要知道,研发投入的重点方向,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未来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将如此重要的信息含糊其辞,难免让人质疑其研发投入的真正效率和战略聚焦。所谓的“雨露均沾”,最终可能导致“颗粒无收”。

MEMS微振镜的“宏伟蓝图”与“难言之隐”

国家发改委将MEMS产业纳入“十四五”新基建重点,无疑为相关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英唐智控的4mm MEMS微振镜通过类车规验证,看似前景一片光明。然而,当投资者询问何时能进入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供应链时,公司却顾左右而言他,只强调“正在向国内相关车企提供送样,并配合特定项目的研发立项工作”,以及“同国际知名的tier one厂商就IBS路线的车载显示开发项目进行洽谈”。

这种“广撒网”式的策略,看似积极,实则暴露出其在技术实力和市场渠道上的不足。 头部车企的供应链门槛极高,不仅需要过硬的产品质量,更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稳定的供货能力。英唐智控的MEMS微振镜,究竟是具备了真正的竞争优势,还是仅仅停留在“送样”阶段?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新业务领域的“勇敢探索”与“模糊不清”的未来

“在过去一年中,公司致力于芯片、半导体研发制造等新业务领域的不断探索,并取得一系列的突破”,这句话听起来振奋人心。然而,仔细分析,却发现其所谓的“突破”,不过是车规级DDIC/TDDI产品的量产交付,以及MEMS振镜产品通过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客户认证。这些成果固然可喜,但距离真正的新业务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令人担忧的是,英唐智控并未明确指出其在新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探索,风险极高,很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战略迷失。

现金流“良好”的背后:是稳健经营还是增长乏力?

“目前公司现金流情况良好,满足公司日常经营活动”,这无疑是投资者最想听到的消息之一。然而,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现金流“良好”究竟是稳健经营的结果,还是增长乏力的表现?要知道,对于一家高速发展的企业来说,充沛的现金流应该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研发,而不是仅仅满足“日常经营活动”。 英唐智控的现金流“良好”,或许只是其在增长瓶颈期的一种无奈选择。

“详见年报”:敷衍了事还是另有隐情?

当投资者询问2024年的研发成果时,公司直接回复“详见公司2024年度报告第12页‘研发投入’章节”。这种简单粗暴的回答,不仅缺乏诚意,更让人怀疑其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不想公开的信息。要知道,业绩说明会是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重要渠道,直接引用年报内容,无疑是对投资者的一种敷衍。

行业趋势的“宏大叙事”与英唐智控的“避重就轻”

在谈及行业发展趋势时,英唐智控不遗余力地引用各种宏观数据和政策导向,例如“全球芯片市场预计增长”、“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国产替代率逐年攀升”、“汽车市场将稳中向好”、“I手机渗透率持续提升”等等。然而,这些宏大叙事,与英唐智控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竞争优势,究竟有多大的关联?

公司并未明确指出其在行业变革中的具体应对措施,以及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这种“隔靴搔痒”式的分析,无法给投资者带来真正的价值。

未来发展战略:画饼充饥还是脚踏实地?

“在维持现有分销业务板块规模稳定的基础上,将持续加大在芯片设计制造方面的投入,期望在未来3到5年内,芯片研发制造业务在公司整体业务中的占比能显著提升,成为支撑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这段话听起来雄心勃勃。然而,“持续加大投入”的具体金额是多少?“显著提升”的目标是多少?“核心力量”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英唐智控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这种“画饼充饥”式的战略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难以让投资者信服。

日本子公司的“增长”与整体战略的“迷雾”

“公司日本子公司英唐微技术2024年度单体实现营业收入4.4亿元,较同期增长19%左右”,这看似是一个不错的成绩。然而,日本子公司在英唐智控的整体战略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其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其技术实力和市场渠道,能否为英唐智控带来真正的竞争优势?

这些问题,英唐智控并未给出明确的回答。日本子公司的“增长”,或许只是一个孤立的亮点,难以照亮英唐智控的整体战略。

DDIC/TDDI的“项目定点”与无法回避的“技术瓶颈”

“公司车载显示芯片已取得境内外多个仪表屏、中控屏项目定点”,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然而,“项目定点”不等于“大规模量产”,更不代表“技术领先”。 在车载显示芯片领域,竞争异常激烈,技术迭代速度极快。英唐智控的DDIC/TDDI产品,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技术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更重要的是,英唐智控是否掌握了核心技术,能够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保持市场竞争力?这些问题,英唐智控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复杂国际贸易环境下的“巧妙应对”与“自欺欺人”

“根据2025年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关税政策已有缓和形势,双方同步调整了关税税率”,这句话听起来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性,远非一次会谈声明所能改变。

英唐智控声称“代理品牌涵盖日韩系、欧美系及本土系,其中欧美系品牌流片大多在台积电进行,关税对进货端影响甚微”,以及“积极布局国产商品牌代理,在国产替代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试图以此来应对关税政策的影响。然而,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应对措施,缺乏长远性和战略性,难以真正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

产业链整合的“美好愿景”与“遥遥无期”的现实

“探索并购机遇,加速半导体业务推进,已纳入公司今年的重点工作规划”,这句话无疑是投资者最期待听到的消息之一。然而,“探索并购机遇”已经说了近五年,却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

英唐智控声称“计划通过并购方式在国内组建自有研发团队,充分整合国内优秀人才资源,提升研发创新能力”,以及“希望逐步在国内布局自有产能,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本土化”。然而,这些计划,究竟何时才能真正落地?

更重要的是,英唐智控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来完成如此庞大的产业链整合?这些问题,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财务数据的“粉饰”与“欲盖弥彰”的真相

英唐智控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12.64亿元,同比上升7.55%;归母净利润1741.27万元,同比下降3.96%;扣非净利润1731.45万元,同比下降7.19%。增收不增利,扣非净利润下降,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

毛利率仅为8.07%,更是低得可怜。要知道,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的平均毛利率通常在15%以上。英唐智控的毛利率如此之低,说明其产品竞争力不足,议价能力较弱。这种状况,很难支撑其未来的持续发展。

融资融券数据的“警示”与“盲目乐观”的风险

融资融券数据显示,该股近3个月融资净流出6647.69万元,融资余额减少;融券净流入13.0万元,融券余额增加。融资净流出,说明投资者对该股的信心不足;融券净流入,说明有投资者看空该股的未来走势。

然而,英唐智控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些风险信号,依然沉浸在自我营造的“美好”愿景中。这种“盲目乐观”的态度,最终可能会让投资者付出惨痛的代价。

英唐智控:真的在“智控”未来吗?

英唐智控的名字,带着一种掌控未来的雄心壮志。然而,从这次业绩说明会来看,其所谓的“智控”,更像是一种对信息的选择性披露和对投资者情绪的巧妙操控。在国产替代的大潮下,英唐智控能否抓住机遇,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和市场领先?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下,英唐智控能否有效应对挑战,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在半导体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英唐智控能否找准定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问题,都关系着英唐智控的未来。而答案,或许并不像其业绩说明会所呈现的那样乐观。投资者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思考,审慎决策,才能避免被英唐智控的“智控”所迷惑,做出错误的投资选择。毕竟,在资本市场上,风险与机遇并存,只有真正的价值,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去中心化以太坊实验室

去中心化以太坊实验室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