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四月决断”:别再炒概念,小心基本面“压力测试”!
一季度N型收官:几家欢喜几家愁?
2025年一季度A股这“N”字形的走势,看得人血压都高了。上证指数跌了0.48%,看似波澜不惊,但架不住多少散户在里面被割得血淋淋。深证成指涨了0.86%,创业板指跌了1.77%,这俩难兄难弟也好不到哪儿去。最让人眼红的是北证50指数,竟然暴涨了22.48%!这北交所是抽了什么风?难道是国家队暗中输血?还是某些庄家在里面兴风作浪?反正我是不信那些“价值发现”的鬼话。板块轮动更是眼花缭乱,一会儿人工智能,一会儿人形机器人,一会儿消费股,一会儿资源股……简直就是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这种行情,说白了就是机构在里面割韭菜,散户永远是接盘侠。
“四月决断”:预期退潮,业绩说话
什么“四月决断”?说白了就是之前吹的牛,现在要兑现了。年初的时候,各种研报、各种专家,恨不得把A股吹成世界第一。现在呢?经济数据一出来,业绩报表一公布,全都傻眼了。该亏的还是亏,该雷的还是雷。市场也开始变得现实起来,不再相信那些虚无缥缈的“预期”,而是开始关注真金白银的“基本面”。经济数据的成色、业绩的兑现能力、政策的边际变化,这三座大山压下来,股价还能挺得住吗?那些靠炒概念、讲故事涨起来的股票,现在都得小心了,一不小心就会被打回原形。
广发证券的底气:工业数据释放积极信号?别太乐观!
广发证券说,一季度工业增加值、PPI、工业企业利润数据都挺好,A股非金融总体的收入增速、利润增速有望筑底回升。还列举了一堆行业,什么有色、化工、设备、燃气、出口……说这些行业已经释放了利润改善的趋势。我呸!这都是选择性报道!难道他们没看到房地产还在泥潭里挣扎?难道他们没看到消费依然疲软?这些所谓的“积极信号”,只不过是某些行业在政策扶持下勉强维持而已。整体经济形势依然严峻,A股的风险依然很高。
东吴证券的“景气线索”:是金矿还是地雷?
东吴证券更离谱,竟然建议大家“以景气线索来寻找进攻的方向”。还说要关注一季报业绩可能超预期的个股α机会,比如涨价的有色金属,国补扩容利好的消费电子板块绩优个股,以及具备独立景气的创新药。这简直就是指着鼻子告诉你去投机!先不说这些“景气”是不是真的,就算是真的,等你冲进去的时候,说不定早就被机构埋伏好了,等着收割你呢。A股市场,永远不缺概念,缺的是独立思考。别听那些券商忽悠,捂紧自己的钱袋子才是王道。
经济开局“良好”?别被数字游戏迷惑!
供给侧“偏强”,需求侧“偏弱”:这真的是“良好”吗?
2025年1-2月的数据,乍一看确实有些亮点。工业增加值增长5.9%,超出了5%的全年目标,仿佛中国经济又支棱起来了。但仔细一琢磨,问题大了!供给侧是上去了,但需求侧呢?社零、出口、投资,哪个不是低于5%?这说明什么?说明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工厂开足马力生产,老百姓却捂紧钱包不敢花钱。这种“供给强需求弱”的结构性失衡,难道能算作“良好”的开局?这分明是埋下了隐患,未来经济的走向,我表示深深的担忧。
工业增加值增长:靠什么撑起来的?可持续吗?
再来看看这5.9%的工业增加值,有多少是靠新能源汽车、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撑起来的?这些新兴产业固然重要,但它们能代表整个中国经济吗?别忘了,还有大量的传统产业,还在面临产能过剩、转型困难的困境。而且,这些新兴产业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政策补贴和投资驱动的。一旦政策退坡,投资减少,这些产业还能保持高速增长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PMI扩张:昙花一现,还是长期趋势?
2月和3月的PMI数据,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连续两个月运行在扩张区间,似乎预示着制造业正在复苏。但问题是,PMI只是一种调查指数,它反映的是企业对未来经济的预期,而不是真实的经济状况。而且,PMI很容易受到季节性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说不定下个月,PMI就又掉回荣枯线以下了。所以,别把PMI当成救命稻草,还是要看实际的经济数据。
工业企业效益:降幅收窄就是“稳定恢复”?别自欺欺人!
最可笑的是,有些媒体竟然说“工业企业效益呈现稳定恢复态势”。利润同比下降0.3%,降幅收窄3个百分点,就叫“稳定恢复”了?这简直就是睁眼说瞎话!利润下降就是下降,有什么好遮掩的?而且,这0.3%的降幅,还是在2024年全年利润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实现的。也就是说,2025年1-2月的利润,比2024年更惨!这种“稳定恢复”,我宁愿不要。
产业链利润分化:谁在裸泳?
更让人担忧的是,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极不均衡。上游的原材料制造业利润增长,主要是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反而会加剧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中游的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主要是因为出口好转,但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出口还能保持多久?下游的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增长,主要是因为“以旧换新”政策的刺激,但这种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长期来看并不可持续。这种产业链利润分化,说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
中诚信国际的“乐观”:政策承托真能拯救工业企业?
中诚信国际说,扩内需政策效应的释放以及政策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加大,或对工业企业盈利形成持续承托。我只能说,这话说得太乐观了。政策固然重要,但政策不是万能的。如果企业自身不努力,不创新,不提高竞争力,光靠政策扶持,是永远无法摆脱困境的。而且,政策的执行效果往往会打折扣,真正能落到实处的有多少?我对此表示悲观。中国经济要实现真正的复苏,需要的不仅仅是政策,更需要的是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市场化的改革。
上市公司业绩:底部抬升?小心被“平均”!
平安证券的“盈利预期”:是希望还是安慰剂?
平安证券说,2024年上市公司盈利预计延续承压,但2025年开局经济增速或维持高位,金融/部分科技制造行业2025年盈利预期边际企稳。这话说得模棱两可,看似乐观,实则毫无干货。什么叫“预计延续承压”?说白了就是继续亏钱呗!什么叫“盈利预期边际企稳”?说白了就是跌得没那么狠了呗!这种“边际改善”,就像是给病人打了一针安慰剂,缓解一下痛苦,但治不了病根。更何况,这只是平安证券的“预期”,谁知道会不会被打脸?
行业盈利分化:谁在逆势增长?谁在苦苦挣扎?
更让人担忧的是,行业之间的盈利分化越来越严重。农林牧渔、商贸零售、非银金融、电子、综合、交运、汽车行业盈利增速较高,但这能代表整个A股吗?别忘了,还有大量的传统行业,比如钢铁、建材、机械设备、国防军工,依然在苦苦挣扎。这种结构性的分化,说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阵痛依然存在,而且短期内难以缓解。那些还在传统行业里“躺平”的上市公司,恐怕要做好过冬的准备了。
中观视角:AI、有色、地产…谁是真金?谁是泡沫?
从更细致的中观角度来看,AI产业链、有色大宗、地产链,似乎都有各自的“亮点”。但问题是,这些“亮点”是真金白银,还是虚张声势?AI产业链固然火热,但有多少公司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有多少利润真正落到了实处?有色大宗受益于涨价,但这种涨价又能持续多久?一旦全球经济下行,需求减少,这些有色企业还能保持高利润吗?地产链就更不用说了,政策松绑是没错,但老百姓的购买力还在吗?房价还能涨起来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微观消费:政策刺激能持续多久?消费者真的买账吗?
从微观消费的角度来看,政策刺激消费需求修复,似乎有些效果。汽车消费方面,新能源购置税免征政策确实刺激了一部分需求,但这种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长期来看并不可持续。食品饮料消费方面,白酒开年动销降幅收窄,这只能说明高端消费市场有所回暖,但大众消费市场依然疲软。医药消费方面,国产新药出海后快速放量,这确实是个好消息,但有多少企业真正具备创新能力?有多少新药真正能赢得市场认可?纺服零售方面,品牌服饰零售流水动销表现有望触底反弹,但这种反弹又能持续多久?消费者真的愿意为情怀买单吗?
平安证券的“结构性机会”:小心追高被套!
平安证券建议大家把握景气度指引的结构性机会,关注AI+主线下有基本面支撑的板块,以及直接受益于政策利好的顺周期优质资产。这话说得没错,但问题是,A股市场永远不缺“结构性机会”,缺的是能抓住机会的眼光和魄力。而且,很多所谓的“机会”,其实都是机构挖的坑,等着散户跳进去。追高AI+概念股,小心被高位套牢;买入顺周期优质资产,小心被长期低迷的经济拖累。A股市场,风险无处不在,稍有不慎,就会血本无归。
广发证券的“业绩指引”:历史会重演吗?
PPI与收入增速:相关性高就代表必然?
广发证券说,PPI同比与工业企业的收入增速高度相关,而且1-2月的数据显示,收入增速正在加速修复。他们还拿出了历史数据,证明PPI对A股非金融的业绩走势具有指引作用。但我想问一句,相关性高就代表必然性吗?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PPI上升,收入增速就一定上升吗?历史数据能代表未来吗?别忘了,A股市场从来不缺“打破纪录”的黑天鹅事件。把宝压在历史数据上,无异于刻舟求剑。
结构性亮点:真材实料还是虚张声势?
广发证券还说,工业企业1-2月有结构性亮点,利润环比趋势改善的行业,预示着A股一季报前瞻也可能有对应体现,包括涨价线索行业、机械、公用事业及部分出口链条等。但我想问一句,这些“结构性亮点”,是真材实料,还是虚张声势?涨价线索行业,受益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但这种上涨又能持续多久?机械行业,受益于出口好转,但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出口还能保持多久?公用事业,受益于政策扶持,但这种扶持又能持续多久?出口链条,受益于人民币贬值,但这种贬值又能持续多久?这些所谓的“亮点”,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随时可能消失。
研报的“温和回升”:别把希望寄托在预测上!
最后,广发证券和财通证券都预测,2025年A股非金融盈利同比将温和回升。我只能说,这种预测毫无意义。研报这种东西,看看就好,千万别当真。券商分析师为了完成KPI,为了吸引客户,往往会故意发布一些乐观的预测,给投资者制造希望。但事实呢?A股市场永远是打脸最快的地方。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预测上,还是自己多做功课,多研究基本面,才能在A股市场生存下去。
转向景气投资:是理性回归,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投机?
“四月决断”的真相:从预期到现实的残酷转变
东吴证券说,A股历来都会进行“四月决断”,市场也从预期驱动转向基本面交易。这话听起来很理性,似乎是市场回归价值投资的信号。但实际上,“四月决断”的本质,是从炒作预期到面对现实的残酷转变。之前可以靠讲故事、画大饼来拉升股价,但到了四月,业绩报告一公布,一切都将真相大白。那些没有业绩支撑的股票,自然会遭到市场的抛弃。所谓的“价值投资”,不过是机构在收割韭菜的另一种说法罢了。
科技主题退潮:炒概念终究敌不过业绩考验
东吴证券还提到,科技主题分支往往处于新技术渗透初期,盈利兑现度不足,因此在3月末、4月初可能会阶段性退潮。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科技股的风险。科技股虽然前景广阔,但盈利模式往往不稳定,容易受到技术变革和市场竞争的影响。炒作科技股,说白了就是炒概念、炒预期,一旦业绩无法兑现,股价就会一落千丈。那些在科技股泡沫中疯狂追涨的投资者,恐怕要做好被深度套牢的准备了。
广发证券的“财报周期”:是规律,还是巧合?
广发证券认为,与A股的财务披露规则相关,股票市场表现也大致呈现出“两头超预期、中间炒现实”的特征。还说一年当中4-10月股价表现与利润增速的关联度最高。这种“财报周期”的说法,看似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却充满了漏洞。A股市场是一个高度情绪化的市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政策、消息、资金流动等等。把股价走势简单地归结为“财报周期”,未免过于武断。更何况,历史数据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预测未来的依据。
中小盘指数:小心“日历效应”失效!
广发证券还说,中小盘指数的走势在上半年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年末至次年3月,炒主题驱动中小盘股的“日历效应”较为有效,而4月之后更多关注基本面。这种“日历效应”的说法,听起来很有趣,但实际上风险极高。A股市场瞬息万变,任何一种规律都可能被打破。如果你盲目相信“日历效应”,在年末买入中小盘股,指望在4月之前获利了结,很可能被市场狠狠地教训一顿。
景气改善方向:别盲目跟风,独立思考才是王道!
东吴证券的“结构性景气”:是馅饼还是陷阱?
东吴证券认为,一季度业绩景气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上游的有色金属、化工品,中游的光伏、工程机械,下游的可选消费,金融地产的非银、地产后端,以及TMT的消费电子、存储方向。一口气列出这么多“景气”方向,看似给了投资者很多选择,实则暗藏玄机。这些所谓的“景气”,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机构为了出货而制造的?盲目跟风这些“景气”方向,很可能掉入机构精心设计的陷阱。
华泰证券的“中观景气模型”:模型靠谱吗?数据真实吗?
华泰证券更是祭出了“中观景气模型”,说2月全行业景气指数继续回升,景气改善的方向包括中游制造、内需消费、部分周期品、地产链、面板、医药等等。这种“模型”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上,模型的准确性取决于数据的真实性和模型的合理性。A股市场的数据,有多少是真实可信的?“中观景气模型”的参数设置是否合理?这些问题都不得而知。把投资决策建立在不靠谱的模型上,无异于缘木求鱼。
上游资源品:涨价背后,有多少水分?
东吴证券和华泰证券都提到了上游资源品的涨价,比如有色金属、小金属、化工品等等。但我想问一句,这些涨价背后,有多少是真实的需求拉动,有多少是资金炒作?有色金属的上涨,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但全球经济真的能如期复苏吗?小金属的上涨,受益于供给扰动和出口限制,但这些因素是长期性的吗?化工品的上涨,受益于供需格局改善,但这种改善又能持续多久?盲目追涨这些资源品,小心成为最后的接盘侠。
中游制造:抢装潮能持续多久?
东吴证券认为,抢装驱动下,光伏景气改善;工程机械挖机周期上行。光伏的抢装潮,是政策刺激下的短期现象,一旦政策退坡,需求就会大幅下降。工程机械的挖机周期,受到国内外需求的影响,但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需求能否持续增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把宝压在这些周期性行业上,风险极高。
下游消费:国补依赖症何时能摆脱?
东吴证券认为,国补方向延续景气;可选消费迎来复苏。但问题是,中国消费市场长期以来都存在“国补依赖症”,一旦没有补贴,消费者就不愿意消费。这种依赖症,何时才能摆脱?可选消费的复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收入水平、消费信心、消费习惯等等,短期内难以改变。
金融地产:非银独秀,地产依旧是“扶不起的阿斗”?
金融板块中,非银景气较高,但保险“开门红”是季节性因素,券商受益于市场成交活跃,但A股市场向来是“牛短熊长”,成交量难以持续。地产板块,虽然政策松绑,但新房销售依然低迷,二手房市场结构性回暖趋势初现,但整体来看,地产依然是“扶不起的阿斗”。
TMT:消费电子复苏,存储芯片迎来春天?
TMT板块中,消费电子延续复苏,受益于国补政策和新品推出,但竞争依然激烈,利润空间有限。存储芯片供需格局迎来改善,但价格波动较大,受到市场供需关系和技术变革的影响。投资TMT板块,需要具备极高的专业知识和风险承受能力,普通投资者最好敬而远之。总而言之,A股市场风险无处不在,别盲目跟风,独立思考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