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士伯的算盘,山城啤酒的眼泪?重庆啤酒财报背后的隐忧
重庆啤酒的2024年财报,数字乍一看挺唬人,营收过百亿,净利润也看似坚挺,但仔细一琢磨,却让人替这老牌啤酒捏一把汗。营收、净利双双下滑,这可是实打实地敲响了警钟。
合同纠纷: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外资的“阳谋”?
嘉威啤酒的官司,绝对是颗“雷”。3.53亿的赔偿,直接啃掉了一大块利润。重庆啤酒把锅甩给“非主营业务”,这话说得轻巧,但这背后的事情可不简单。
回看当年重庆啤酒和嘉威的合作,那份长达20年的包销协议,现在看来简直就是个“卖身契”。嘉威只能生产“山城”啤酒,而且全部交给重庆啤酒包销,这简直就是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到了别人手里。
更让人玩味的是,嘉威啤酒在诉讼中直指嘉士伯入主后对“山城”啤酒的“全面封杀和系统打击”。这话说得可不客气。我个人觉得,这里面恐怕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纠纷,很可能涉及到外资入主后,对原有品牌的一种策略性调整,说白了,就是“牺牲小弟,成就大哥”。
重庆啤酒喊冤,说自己承担了所有市场风险,嘉威坐享其成。嘉士伯中国也跳出来说,包销协议“极不合理”。但问题是,当年签协议的时候,难道就没考虑到这些?现在出了问题,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恐怕难以服众。
当然,商场如战场,一切都要从利益出发。嘉士伯作为外资巨头,肯定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问题在于,这种“利益最大化”是不是建立在牺牲原有品牌和合作伙伴的基础之上?如果是这样,那这种做法未免有些“吃相难看”。
高端化受阻:老树发新芽,难啊!
合同纠纷是“外患”,高端化受阻则是“内忧”。重庆啤酒这些年一直想往高端市场挤,但从财报来看,效果并不理想。高档产品销量是上去了,但销售收入反而下降了,这说明什么?说明高端产品卖不动,或者说,只能靠降价促销来维持销量。
反倒是4元以下的低端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了15.56%。这难道不是一种“打脸”?费了半天劲,想走高端路线,结果发现还是低端产品最畅销。
蔡学飞分析得挺到位,啤酒市场竞争激烈,重庆啤酒面临着各路品牌的夹击,高端化进展缓慢。而且,年轻消费者的口味也在变化,重庆啤酒在年轻化转型和营销创新方面确实有些滞后。
说实话,现在年轻人喝啤酒,追求的是个性、是体验,是那种“小而美”的感觉。传统的工业啤酒,很难打动他们。重庆啤酒想要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恐怕还得下一番苦功夫。
大手笔分红,研发却缩水:短视行为?
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重庆啤酒在业绩承压的情况下,依然大手笔分红,分红比例甚至超过了净利润的100%。这说明什么?说明公司更看重短期回报,而不是长期发展。
更讽刺的是,在分红的同时,重庆啤酒的研发投入却在缩减,研发人员也在减少。这简直就是一种“竭泽而渔”的行为。没有研发,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
我个人认为,这种短期回报与长期投入的失衡,会进一步加剧重庆啤酒的转型压力。如果公司不能在研发和创新方面加大投入,恐怕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说到底,重庆啤酒现在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合同纠纷和高端化受阻,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如果公司不能及时调整战略,积极拥抱变化,恐怕很难摆脱目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