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的歌,我的 XT》全球 AI 音乐挑战赛的一点冷思考
当 AI 遇上音乐:一场技术包装下的圈地运动?
“AI 赋能音乐创作”,听起来很美,不是吗?仿佛一夜之间,人人都能成为音乐家,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触手可及的乐趣。但稍微冷静一点,你就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资本味道。XT.COM 这场《我的歌,我的 XT》挑战赛,与其说是对音乐创作的探索,不如说是对 AI 音乐市场的试探。
他们打着“拥抱创新”、“赋能社区”的旗号,实则是想通过低成本的内容征集,抢占 AI 音乐的入口,构建自己的 Web3 生态。别忘了,XT.COM 本质上还是一个加密货币交易平台,他们真正关心的,是用户、流量和潜在的商业价值。音乐,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一颗棋子,用来吸引眼球,扩大影响力的工具罢了。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不好?至少给独立音乐人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但问题是,这个舞台真的公平吗?AI 音乐的门槛看似降低了,但背后仍然需要算力、算法和数据支撑。那些真正有才华、但缺乏资源和技术支持的音乐人,真的能在这场游戏中获胜吗?我看未必。
奖金诱惑与“阳光普照”:谁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总额超过 2 万美元的奖池,听起来很有诱惑力,对吧?但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其中的猫腻。一等奖只有 1 名,二等奖 3 名,三等奖 5 名,真正能拿到大头的,永远是少数。而所谓的“阳光普照奖”,只不过是把剩下的残羹冷炙分给所有“有效参赛作品”,平均下来,每个人又能分到多少呢?恐怕连买个像样麦克风的钱都不够。
这种奖金分配机制,说白了就是一种营销策略。用少量的奖金,吸引大量的参与者,制造声势,提升平台的曝光度。而真正受益的,是 XT.COM,而不是那些辛辛苦苦创作的音乐人。他们用你的作品,为自己做了宣传,而你得到的,可能只是一点微薄的奖励,以及在 Web3 领域昙花一现的曝光机会。
更可悲的是,很多音乐人明知道这是个“坑”,也不得不往里跳。在如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曝光机会就是生命线。即使明知道自己可能只是个炮灰,也要抱着一丝希望,赌一把。这,就是独立音乐人的悲哀。
评审机制:专业与大众的平衡?还是流量至上的妥协?
70% 专家打分 + 30% 大众互动分,这个评审机制看似兼顾了专业性和大众性,但实际上,仍然是流量至上的逻辑。专家评审固然重要,但谁能保证这些专家不会受到平台的影响?谁能保证他们的评判标准是绝对客观公正的?
更何况,大众互动分占比高达 30%,这意味着,即使你的作品专业性再强,只要人气不高,也难以获得好名次。而人气的背后,往往是金钱、人脉和营销手段的较量。那些擅长炒作、懂得迎合大众口味的音乐人,往往更容易胜出,而那些真正有才华、但默默无闻的创作者,则很容易被埋没。
这种评审机制,看似公平,实则加剧了音乐圈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真正有才华的音乐人,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创作,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人际关系和营销。最终,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靠流量堆砌起来的“音乐人”,抢走本该属于他们的荣誉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