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智能云总裁沈抖近日公开批评国内大模型去年价格战“恶意”,导致行业创收远低于国外。这一言论引发火山引擎总裁谭待的反驳。谭待认为大模型降价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并以火山引擎自家的豆包1.5Pro模型为例,强调其预训练成本和推理成本均低于DeepSeek V3及其他国内模型,在当前价格下拥有可观的毛利率。他表示,火山引擎的价格水平与Gemini 2.0 Flash相当,完全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呼吁同行专注技术创新,而非无端猜测或归因于外部因素。
豆包1.5Pro模型的定价信息也随之曝光:百万tokens输入价格为0.8元,命中缓存为0.16元,输出价格为2元,毛利率据称超过50%。这一数据佐证了谭待关于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说法。
然而,沈抖的观点也并非毫无道理。激烈的价格竞争虽然能促进技术进步和市场普及,但也可能导致企业亏损,甚至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大模型训练和部署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盲目降价可能造成恶性循环,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利益。
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恶意”价格战。如果降价是基于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那么它属于良性竞争;但如果企业不计成本地压低价格,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抢占市场,则可能演变成恶意竞争。目前,缺乏明确的标准来界定两者之间的界限。
这场争论也反映出中国大模型行业目前面临的复杂局面。一方面,国内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和盈利挑战。未来,中国大模型行业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场价格战的最终受益者是谁?是消费者,还是平台自身?抑或是其他潜在的参与者?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对理解中国大模型产业的未来走向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