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诈骗 金融监管

浙江金融“防非反诈”:消费提振还是饮鸩止渴?

author author 发表于2025-04-16 01:47:09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消费提振的幌子?浙江金融“防非反诈”行动背后的冷思考

一场看似及时的雨:金融顾问“百千万”行动启动

浙江省搞了个“防非反诈”的“百千万”行动,听起来是为老百姓的钱袋子保驾护航,防止那些花样百出的金融诈骗。又是金融顾问,又是青年志愿者,又是各种“走进”活动,声势搞得挺大,说是要“金融向善护民生”。不过,我总觉得这事儿有点不对味。

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这么大,消费疲软,上面想方设法要提振消费。这时候搞这么个“防非反诈”行动,真的是单纯为了老百姓好吗?会不会是变相地告诉大家:“投资有风险,消费需谨慎,还是把钱攥在手里最安全”?如果是这样,那这行动的实际效果,恐怕是给本就低迷的消费市场再泼一盆冷水。

AI短视频与“摆摊”专家:反诈宣传的表面功夫?

活动现场又是AI反诈短视频,又是金融专家“摆摊”咨询,形式挺新颖,也挺热闹。但这些东西真的能触及问题的根本吗?

那些AI短视频,无非是把一些常见的诈骗套路翻来覆去地说,年轻人可能觉得新鲜,但真正容易被骗的老年人,有多少能看懂、能记住?至于那些“摆摊”的金融专家,一天能接待多少人?能真正解决多少问题?

说白了,这些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面功夫。诈骗分子也在不断进化,他们的手段越来越高明,越来越隐蔽。靠这些“摆摊”的专家,真能防得住吗?我对此深表怀疑。而且,这种“运动式”的反诈宣传,往往是“一阵风”,风头一过,一切照旧。

金融顾问:宣传员还是“替罪羊”?

这次行动的核心是金融顾问,说是要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深入基层,提供公益性金融服务。这话听起来很动听,但仔细想想,这些金融顾问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大多来自银行、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本身就是逐利的,让这些人来做“防非反诈”的宣传,是不是有点讽刺?

更何况,这些金融顾问的本职工作是推销金融产品,完成业绩指标。让他们抽出时间来做公益宣传,他们能有多大的积极性?会不会只是把“防非反诈”当成一种营销手段,借机推销自己的产品?

如果真的发生了诈骗事件,这些金融顾问会不会被推出来当“替罪羊”,承担责任?毕竟,出了事总要有人负责嘛。

“浙江经验”的推广:是创新还是复制?

文章里提到,“浙江首创的金融顾问制度已成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经验”,还要在全国推广。我对这种“经验推广”一直持谨慎态度。

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居民金融素养都不同,“浙江经验”在浙江能成功,不代表在其他地方也能成功。如果只是简单地复制模式,而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更何况,“浙江经验”本身是否真的成功,还有待商榷。金融顾问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是否真的发挥了作用?是否真的提高了居民的金融安全意识?这些都需要更深入的调查和评估,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推广。

金融向善?别忘了金融的本质

这次行动的主题是“金融向善护民生”,听起来很高尚。但我想提醒大家,金融的本质是逐利的。金融机构的目的是赚钱,而不是做慈善。

当然,金融机构也可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不能指望它们完全放弃自己的利益。如果金融机构真的“向善”了,那它们还能生存下去吗?

与其空喊“金融向善”的口号,不如切实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从根本上减少金融诈骗的发生。这才是真正对老百姓负责任的做法。

去中心化以太坊实验室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