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鸡冲击港股上市,营收增长但盈利能力偏低,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扩张策略值得...
老乡鸡,这家发迹于安徽肥西的快餐品牌,在经历三次A股上市折戟后,终于将目光转向港股,正式递交招股书,冲击”中式快餐第一股”。 招股书显示,老乡鸡营收持续增长,但盈利能力偏低,毛利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50%以上),仅为20%-23%左右。这主要由于其高昂的人力成本和租金,以及以...
还有 8 人发表了评论 加入40人围观老乡鸡,这家发迹于安徽肥西的快餐品牌,在经历三次A股上市折戟后,终于将目光转向港股,正式递交招股书,冲击”中式快餐第一股”。 招股书显示,老乡鸡营收持续增长,但盈利能力偏低,毛利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50%以上),仅为20%-23%左右。这主要由于其高昂的人力成本和租金,以及以...
还有 8 人发表了评论 加入40人围观随着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加密货币行业和传统行业相互融合的用例,加密信用卡建立了加密货币和传统金融之间的桥梁,使得消费加密货币变的非常简单。
传统的出金方式要将资金换成法币再消费,资金转换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和汇率的损耗,eUSD Card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发行的信用卡,能直接消费加密货币,减少了法币和数币之间兑换的时间成本。 第二个痛点是,部分地区因银行基础设施问题无法快速方便地获得美金支付的能力,对于手头没有VISA/MASTER卡的中小企业主来说,当需要订阅的服务只能支持VISA/Master卡时,能快速拥有一张VISA/MASTER卡能快速解决问题。
支持10+种加密货币充值
目前支持的币种:
能在各大电子钱包使用
支持发布联名卡
借助VISA卡组织网络
多重安全防护
eUSD Card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
Web3用户:
Web3用户天然有将加密货币用于日常消费的需求,以往的经验中,往往是将加密货币转成法币,这个转换需要的时间和转化成本。Web3用户可以直接充值即可使用卡片。
订阅云服务/Saas/广告:
大多数线上云服务、SAAS软件支持VISA/Master卡进行支付例如,我们的客户将eUSD Card用于Facebook广告,Facebook广告的平台风控规则比较严格,稍有不慎就会被封号,一旦封号就会陷入业务停滞的危险。eUSD Card支持多卡功能和限额功能,降低封号之后无卡可用的境地,同时方便企业和个人进行账单和资金管理。
经常外出旅行的“空中飞人”:
这类用户核心诉求第一是强大的跨境支付能力,eUSD Card几乎支持任意币种,支持超过5000万商户进行支付,能完美满足跨境支付的需求。第二是防止盗刷。针对防盗刷,eUSD Card的建议是限制卡片的消费额度,开启3DS验证,一旦发现盗刷行为,立刻冻结卡片,最好绑定Apple/Google等信誉良好的钱包使用,这类钱包不会暴露您的卡号/CVC等敏感信息。
远程&跨境支付:
随着远程和跨国办公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进行跨境支付服务费、房租、工资等。eUSD允许通过转账非常方便地将资金转给收款人,同时也支持将eUSD Card绑定到付款平台和支付平台进行代扣等。
eUSD.com 是一家区块链技术企业,专注于加密钱包和支付解决方案,致力于降低加密货币的使用门槛。团队成员有超过10余年的金融服务行业的经验,核心成员来自于知名金融公司。
官方网站: https://eusd.com
Twitter: @eUSD_Card
联系方式: cs@eusd.mail.com
点击开卡: 连接
银川的马女士,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普通人,降息的消息对她来说,就像干涸土地上的一滴雨水,看到了拥有自己房子的希望。这几年银川的房价下跌趋势明显,让她一直处于观望状态。这次降息,似乎成了压倒犹豫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她觉得“差不多是时候了”。
央行一揽子政策的出台,无疑给楼市打了一针“强心剂”。降准降息,下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这些举措看似力度不小。但要说楼市就此迎来真正的拐点,恐怕还为时尚早。要知道,政策的传导需要时间,市场的信心恢复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况且,影响房价的因素错综复杂,单靠一两个政策很难力挽狂澜。
公积金利率下调,对购房者来说,确实能省下一些钱。以马女士为例,贷款100万,30年期,每月能少还132元,总共下来也能省个四万多。然而,这真的是雪中送炭吗?恐怕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对于动辄几百万的房价来说,几万元的优惠,更像是开发商促销时的小礼品,能起到多大的实际作用,实在不好说。更何况,公积金的贷款额度有限制,能真正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的人,恐怕也只是少数。
三年内,公积金贷款利率累计下调65个基点,这个数字看似不小。但仔细想想,利率下降的幅度,真的能抵消房价下跌带来的损失吗?如果房价跌了10%,那么利率降的这65个基点,恐怕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对于购房者来说,不能只盯着利率,更要关注房价的整体走势,以及未来的升值空间。
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9%,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0%。这些数据都指向一个事实:房地产市场依然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所谓的“降幅收窄”,更像是一种数据游戏,并不能掩盖楼市的疲态。购房者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这些表面的数据所迷惑,要对楼市的真实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住房公积金,一直被认为是职工的一项重要福利。但仔细分析,这项制度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吗?在房价高企的今天,公积金的作用,似乎越来越显得鸡肋。对于那些收入较高、能负担商业贷款的人来说,公积金可能只是账户里一笔沉睡的资金;而对于那些收入较低、迫切需要公积金贷款的人来说,公积金的额度又往往捉襟见肘。
在调整之前,商业贷款利率与公积金利率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这直接导致了公积金贷款的吸引力下降。表面上看,公积金利率更低,能为购房者节省利息支出。但实际上,商业贷款的审批速度更快,额度更高,选择更加灵活。对于急需用钱的购房者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他们往往会选择商业贷款,而放弃公积金。
公积金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帮助中低收入职工解决住房问题。但现实情况是,真正能享受到公积金红利的,往往是那些收入稳定、有能力按时缴存公积金的体制内人员和大型企业员工。而那些收入不稳定、缴存困难的灵活就业人员,却被排除在公积金体系之外。这无疑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各地陆续出台的公积金政策调整,例如放宽贷款年龄上限、提高贷款额度等,看似是在不断完善公积金制度。但这些政策调整,更多的是为了刺激楼市,缓解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压力。说白了,公积金成了政府调控楼市的工具,而购房者的利益,往往被放在了次要位置。这些政策调整,能否真正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恐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降息,对于购房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但沉浸在降息的喜悦中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隐藏在降息背后的风险。楼市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并不会因为一两次降息而彻底改变。购房者需要关注更多的因素,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央行下调LPR,理论上会降低商业贷款的利率,从而减轻购房者的还款压力。但实际情况是,LPR的下调幅度往往有限,而且银行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设置各种附加条件,例如提高首付比例、增加贷款利率等。对于购房者来说,LPR的下调,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实际能省下的钱,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在楼市下行的大背景下,开发商为了促销,往往会推出各种“优惠”活动,例如打折、赠送车位、精装修等。但这些“优惠”,往往隐藏着各种陷阱。有些开发商可能会在房屋质量上偷工减料,有些可能会在物业服务上缩水,有些甚至可能会卷款跑路。购房者在享受“优惠”的同时,一定要保持警惕,仔细审查购房合同,避免掉入开发商的陷阱。此外,还要对楼市的未来走势有一个清晰的判断,不要盲目跟风,以免高位站岗。
“现在是否是购房的好时机?”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对于刚需购房者来说,如果确实需要房子,而且有足够的经济实力,那么可以考虑入手。但对于投资购房者来说,一定要谨慎。在楼市调控的大背景下,房价上涨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而且存在着很大的下跌风险。购房者一定要独立思考,不要被媒体宣传所迷惑,不要被“专家”忽悠,更不要盲目跟风,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2025年4月,那根熟悉的、带着特朗普时代烙印的关税大棒再次挥下,全球市场瞬间被抽走了赖以生存的氧气。美股那脆弱的神经再次崩断,加密货币市场更是尸横遍野,比特币像一艘失去引擎的破船,在两天内跌去了超过10%的价值;以太坊更惨,直接上演了一出自由落体式的崩盘,狂泻20%。短短24小时,超过16亿美元的资金灰飞烟灭,爆仓的哀嚎响彻云霄。
恐慌像瘟疫一样蔓延,投资者们那可怜的目光,如同溺水者抓住最后一根稻草,齐刷刷地投向了美联储。他们渴望,甚至带着近乎绝望的期望,美联储能再次祭出降息这一屡试不爽的“神药”,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然而,美联储的沉默,却比任何一次暴跌都更令人不安。降息,这柄悬在市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究竟何时才会落下?在通胀这头猛兽的威胁,与经济增长这匹老马的疲态的双重夹击下,美联储那群西装革履的决策者们,究竟会在何时松动他们那紧绷的货币政策?
这绝不仅仅是一场枯燥的数据游戏,更是一场关于市场信心的残酷考验,一场关于宏观经济的血腥博弈。它考验着美联储的智慧,也拷问着每一个投资者的灵魂。我们是否应该继续相信那套老掉牙的“央妈救市”的剧本?还是应该正视那头正在逼近的灰犀牛?
美联储的降息,从来都不是儿戏,更不是什么心血来潮的即兴表演。每一次的降息,都是在危机爆发,或者经济面临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痛苦选择。回顾过去那些决定性的瞬间,我们或许能从历史的剧本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提炼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降息逻辑,为解读当前的关税危机,提供一些参考,哪怕只是一点点。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轰然倒塌,彻底点燃了全球金融海啸的导火索。次贷危机像癌细胞一样,迅速扩散,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脆弱性暴露得淋漓尽致。银行间信用市场瞬间冻结,整个金融系统仿佛被抽空了血液,奄奄一息。标准普尔500指数全年跌幅高达38.5%,道琼斯指数在10月更是上演了单周暴跌18%的惨剧。
失业率像脱缰的野马,从年初的5%一路狂奔至年底的7.3%,并在随后的几年里,攀升至10%的峰值。VIX恐慌指数,这个衡量市场情绪的晴雨表,飙升至80以上,达到一个令人窒息的高度。美元LIBOR-OIS利差,这个反映银行间信任程度的关键指标,从10个基点暴涨至364个基点,这意味着银行间的信任已经彻底瓦解,整个金融系统岌岌可危。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美联储终于坐不住了。他们在2007年9月率先降息50个基点,将利率从5.25%下调至4.75%。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2008年,美联储的行动更加激进。10月,他们连续两次降息,累计降幅高达100个基点。12月,他们更是将利率降至0%-0.25%的超低区间,几乎是零利率。与此同时,美联储还推出了量化宽松(QE)政策,像一个绝望的赌徒一样,向市场注入了数万亿美元的流动性,企图力挽狂澜。
触 发 密 码:金融系统性风险(银行倒闭,信用冻结)与经济衰退(GDP连续负增长)。 通胀压力在危机初期被迅速掩盖,核心PCE从2.3%跌至1.9%,为降息腾出了空间。 美联储优先保金融稳定与就业,利率“归零”成为必然。
2018-2019年,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全球供应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美国GDP增速从2018年的2.9%放缓至2019年中期的2.1%,制造业PMI跌破50,降至47.8,这意味着经济活动已经开始收缩。标准普尔500指数在2018年末一度下跌19%,10年期与2年期美债收益率曲线倒挂,发出了经济衰退的预警信号。
企业投资信心下滑,整个市场弥漫着悲观情绪。但奇怪的是,失业率却依然稳定在3.5%的低位,仿佛与整个大环境格格不入。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联储再次选择了降息。2019年7月,他们降息25个基点,将利率从2.25%-2.5%下调至2%-2.25%。9月和10月,他们又各降25个基点,最终将利率降至1.5%-1.75%,全年累计降幅高达75个基点。
但这一次的降息,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很多人认为,这并非是真正的危机应对,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预防性放水。
触 发 密 码:经济放缓迹象(制造业萎缩,投资下降)与全球不确定性(贸易战),而非全面衰退。 通胀温和,核心PCE维持在1.6%左右,低于2%目标,为预防性降息提供了余地。 美联储意在缓冲外部冲击,避免经济硬着陆。
2020年3月,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全球经济瞬间陷入停摆状态。美股在3月9日、12日、16日,连续三次触发熔断机制,标准普尔500指数单日最大跌幅高达9.5%,VIX恐慌指数飙升至75.47,创下历史新高。
美元流动性危机显现,投资者疯狂抛售资产换取现金,美元指数(DXY)从94.5急升至103,创下三年新高。原油价格崩盘,WTI原油跌至20美元以下,整个世界仿佛都陷入了黑暗之中。
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美联储再次开启了“直升机撒钱”模式。2020年3月3日,美联储紧急降息50个基点至1%-1.25%;3月15日,他们再次紧急降息100个基点至0%-0.25%,并重启大规模量化宽松(QE)政策,购债规模迅速扩大至数千亿美元。
触 发 密 码:金融市场流动性枯竭(美债抛售,信用市场冻结)与经济停摆风险(封锁措施导致需求骤降)。 通胀在危机初期被忽视,核心PCE从1.8%跌至1.3%,美联储优先稳定市场,防止系统性崩溃。
通过对这三次标志性降息事件的剖析,我们可以提炼出美联储降息的三大核心条件:
这三大条件,就像三把锁,只有同时打开,才能释放出降息这头被囚禁的猛兽。
2025年4月7日,全球市场被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搅得天翻地覆,一片狼藉。美股科技股首当其冲,遭遇血洗,标准普尔500指数盘中跌幅一度超过4.7%,那根脆弱的神经仿佛随时都要崩断。加密货币市场更是哀鸿遍野,与美股同步上演跳水大戏。
然而,面对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却显得异常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冷酷。他在上周五的表态中轻描淡写地说:“经济仍然处于良好状态,我们不会急于对市场动荡做出反应。”
鲍威尔的底气,或许来自于那依然顽固的高通胀。目前,核心PCE通胀率仍然维持在2.8%的高位,远高于美联储设定的2%的目标。更糟糕的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推高物价,让通胀这头怪兽更加难以驯服。在高通胀的阴影下,降息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与此同时,市场却不断发出令人不安的信号,加剧着紧张情绪。根据Tradingview的数据,债券波动率指数(MOVE Index)在4月8日突破137点,创下“七连阳”的记录,逼近了Arthur Hayes预测的140点“临界线”。Hayes曾警告说:“如果MOVE Index持续升高,那些加杠杆交易国债和公司债的交易者,将因为保证金要求提高而被迫抛售,这将是美联储誓死捍卫的市场。一旦突破140,那就是崩盘后放水的信号。”
现在,MOVE Index距离Hayes设定的“末日红线”仅一步之遥,这意味着债券市场的压力正在迅速积聚,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这就像一座被不断抬高的堰塞湖,一旦超过承受极限,洪水将倾泻而下,吞噬一切。
在美联储降息这个议题上,市场充斥着各种声音,如同一个嘈杂的菜市场。每个人都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市场的走向,但最终却往往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
贝莱德CEO拉里·芬克就毫不客气地给那些期盼降息的投资者泼了一盆冷水。他断言:“美联储年内降息四五次的可能性为零,利率甚至可能不降反升。” 芬克认为,鲍威尔之所以如此强硬,是因为非农数据依然稳健,通胀的隐忧挥之不去,短期内美联储很难耗费宝贵的政策“子弹”。
然而,高盛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预测。他们认为,如果经济没有陷入衰退,美联储可能会从6月开始连续降息三次,将利率降至3.5%-3.75%的区间。但如果衰退真的降临,那么降息的幅度可能会高达200个基点,彻底开启“放水”模式。
美联储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透露出一种焦虑和矛盾的情绪。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在4月8日表示:“美国经济的硬数据表现空前良好,但关税与反制措施可能会重现供应链中断和高通胀的局面,这令人担忧。”
这种不确定性让政策制定者们陷入两难:降息可能会助长通胀,让局面更加失控;但如果选择观望,则可能会错失救市的窗口,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专家们各执一词,互相矛盾,让投资者们更加迷茫。他们就像一群站在十字路口的旅人,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前进。是应该相信贝莱德的谨慎,还是应该拥抱高盛的乐观?或许,唯一的答案,就是保持独立思考,不要被任何一方的声音所左右。
综合历史经验与当前的复杂局势,美联储降息的最终决定,可能需要以下几个关键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显现,才能真正触发:
通胀显著緩和:核心PCE通胀率必须切实回落至2.2%-2.3%的区间,并且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控的,不会引发新一轮的物价上涨。
经济显著疲软:失业率必须明显上升,突破5%的警戒线,或者GDP增速出现显著放缓,关税对经济的负面冲击开始显现。
金融动荡急剧加剧:MOVE Index必须突破140点的关键阈值,或者高收益债券利差超过500个基点,同时伴随着股市出现超过25%-30%的深度下跌。
截至2025年4月7日,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对5月份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预估为54.6%,略微领先于不降息的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已经完全押注降息,只能说明投资者的心态依然摇摆不定,对未来的走向充满焦虑。
更重要的是,债券市场尚未完全将经济衰退的风险纳入定价,10年期美债收益率依然在4.1%-4.2%的区间内波动,没有出现大幅下跌。这意味着,市场对经济的长期前景依然抱有一丝希望,或者说,还没有完全放弃幻想。
此外,流动性危机也并未真正浮现,银行体系依然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更有可能先动用一些传统的贷款工具,比如贴现窗口,来缓解市场的紧张情绪,而不是立即采取降息这种激进的手段。
未来时点预测:
短期(5月):如果MOVE Index在短期内突破140点,或者信用利差逼近500个基点,同时叠加股市进一步大幅下挫,美联储可能会被迫提前降息25-50个基点,以稳定市场情绪,防止恐慌蔓延。
中期(6-7月):如果关税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数据中开始显现,通胀开始回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那么美联储降息的概率将会大幅升高,甚至有可能累计下调75-100个基点。
危机情景(Q3):如果全球贸易战进一步升级,市场彻底失灵,流动性枯竭,那么美联储可能会采取紧急降息的措施,甚至重启量化宽松(QE)政策,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这场由特朗普关税引发的危机,就像一场残酷的压力测试,考验着美联储的耐心和底线。正如Arthur Hayes所言,债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可能是降息的前哨站,而信用利差的持续扩大,则可能是引爆危机的导火索。
当前,市场在恐惧与期待中摇摆不定,美联储却在等待着更加清晰的信号,试图在通胀与衰退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每一次暴跌都是重塑的起点,而这一次,降息的钥匙或许就藏在MOVE Index的下一次跳跃中,或者信用利差的临界突破中。
投资者们需要屏住呼吸,耐心等待,因为这场风暴远未平息,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国盛证券发布研报,深入剖析了昨日央行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公告,认为此次操作在时点、规模和中标方式上均超出市场预期。研报指出,MLF利率或将退出政策利率体系,逆回购利率的核心政策利率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未来降息举措或将主要针对逆回购利率和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对于债券市场,MLF的“加量操作”短期内有助于缓解流动性压力、降低机构融资成本,构成利好。但中期来看,其影响偏向中性。后续利率走势的关键将取决于央行“择机降准降息”的节奏,以及财政政策效果、房地产销售情况和关税政策变动等基本面因素。
本次MLF操作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三大“意外”之处,值得市场高度关注:
以往的MLF到期续作均在操作当日发布公告,而本次央行却罕见地提前一天发布,这实属“意外”。 央行此举或旨在效仿其在周五尾盘披露信贷社融数据的做法,给予市场充分的消化时间,避免盘前公告可能造成的市场波动放大。
自去年7月底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后,逆回购利率的政策利率地位得到强化,MLF利率的政策利率色彩则被不断淡化。 因此,从去年8月至今年2月,MLF到期后均采取“缩量操作”。 但本次MLF续作规模达到4500亿元,略高于本月到期规模的3870亿元,这一“加量”操作也略显“意外”,是否预示着央行有意呵护市场流动性?
本次公告的另一大重点是对MLF操作方式的调整,意味着MLF利率作为政策利率已成为历史,MLF转变为与买断式逆回购等相同的流动性投放工具。
这意味着未来的降息操作将不再包含MLF利率,而主要针对逆回购利率、LPR等。自去年7月以来,MLF的政策利率色彩逐渐淡化,其报价方式也在逐步调整。虽然7月开始明确MLF采取利率招标的方式,机构投标利率区间宽度扩大,但仍采取“单一中标利率”。本次公告明确,MLF采取“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美式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意味着MLF不再有统一中标利率,其政策利率色彩被完全淡化。
需要强调的是,MLF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它将与买断式逆回购、公开市场买卖国债、逆回购等共同构成央行流动性投放工具体系。从目前的流动性投放工具箱来看,长期主要以降准、公开市场买卖国债为主,中期以买断式逆回购、MLF为主,短期以逆回购、临时正逆回购为主。其中,买断式逆回购期限主要集中在3个月和6个月,MLF则主要提供1年期的流动性。因此,MLF将成为纯粹的流动性投放工具,充实央行流动性投放工具箱,丰富流动性投放工具的期限结构,帮助央行更加精准地调控流动性。
过去我国央行利率存在“双轨制”,即逆回购利率作为短端利率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MLF利率作为中长端利率影响LPR报价进而决定实体融资利率。在本次调整后,MLF完全退出政策利率体系,逆回购利率的核心政策利率地位进一步强化,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即央行只决定短端利率,长端利率由市场自发加点形成。
从债券市场角度来看,本次MLF操作短期内释放了央行呵护资金面的意图,也有助于降低机构融资成本,因此对债市构成利好。但中期来看,其影响可能偏向中性。
一方面,本次MLF操作属于“加量操作”,有助于缓解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压力。另一方面,上月MLF中标利率统一为2%,本次MLF操作改为“多重价位”中标后,参考目前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为1.9%,机构报价大概率会低于2%,有助于降低大型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 3月24日债券市场尾盘的下行也印证了这一点。
中期来看,MLF回归流动性投放工具的性质,其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将相对有限。 一方面,“资产荒”仍然是中期债券市场的核心逻辑,后续利率走势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央行“择机降准降息”的节奏;二是财政发力效果、地产修复持续性等基本面相关的情况。 另一方面,央行对于流动性仍然拥有绝对的掌控权,当债券市场下行过快或出现资金空转时,央行仍然可以通过减少流动性投放来影响资金价格。
需要警惕以下风险:经济超预期下行,外部环境超预期恶化,以及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