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早八午咖”收割健康焦虑,新中式养生是智商税?

区块链研究 区块链研究 发表于2025-05-13 21:25:16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当“早八”遭遇“枸杞”:一场精心策划的健康焦虑?

蓝色港湾的“新中式养生”闹剧:谁在收割年轻人的健康焦虑?

5月10日,京东健康联合北京同仁堂健康在蓝色港湾搞了个“早八午咖”活动,美其名曰“新中式养生”。说实话,第一反应是:这年头,连养生都要搞“新中式”了?是传统养生不够味,还是韭菜不够新鲜?

先别急着骂我 cynical。我承认,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网红博主争相打卡,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仔细想想,这真的是在弘扬传统中医文化,还是在利用年轻人对健康的焦虑,收割一波智商税?

蓝色港湾是什么地方?那是北京的潮人聚集地,是精致生活的代名词。在这里搞“养生”,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消费主义色彩。似乎不喝杯枸杞咖啡,不体验一下AI舌诊,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就要被同龄人抛弃。

这种营销方式,说白了,就是抓住了年轻人既想朋克养生,又怕真的猝死的矛盾心态。他们一边熬着最晚的夜,一边往保温杯里塞枸杞;一边疯狂内卷,一边又担心身体垮掉。而“早八午咖”们,正是瞄准了这一点,用一套看似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缓解年轻人的焦虑,并顺便掏空他们的钱包。

八段锦的复兴:传统文化的商业新解?

八段锦,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传统健身功法,确实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在“早八午咖”的语境下,它似乎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一种可以快速上手、轻松愉悦的“养生速成班”。

李博医生带着大家在蓝色港湾舒展筋骨,这画面本身就充满了违和感。要知道,真正的八段锦,讲究的是心神合一,是长期坚持。而在这里,它成了一种表演,一种拍照的道具,一种可以发朋友圈的谈资。

我不是说八段锦不好,而是反感这种将其过度商业化的行为。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但绝不是以这种快餐式的、消费主义的方式。如果只是为了跟风、为了打卡,那练再多的八段锦,也只是在做无用功。

枸杞拿铁:药食同源还是智商税?

重头戏来了——枸杞拿铁。这款由北京同仁堂健康打造的“轻养生”新品,号称“药食同源”,兼具咖啡的醇厚口感和枸杞的滋补功效。

但问题是,枸杞和咖啡真的能混搭吗?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是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来开药方。而枸杞拿铁,却试图用一种标准化的产品,来满足所有人的养生需求。这本身就是一种伪科学。

更何况,咖啡因和枸杞的药性之间是否存在冲突?长期饮用是否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这些问题,商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答。他们只是一味地强调“滋补养身”,试图用“国潮养生”的概念,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说白了,枸杞拿铁就是一种噱头,一种迎合年轻人猎奇心理的营销手段。它或许能让你在朋友圈里收获几个赞,但对于你的健康,可能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AI 舌诊:传统中医的革新还是资本的狂欢?

大数据与“京医千询”:AI 舌诊背后的技术迷雾

京东健康搞的这个AI舌诊,乍一看挺唬人的。上传个舌头照片,就能分析你的体质,给出个性化建议。这技术要是真那么神,还要老中医干嘛?直接让AI取代得了。

“京医千询”医疗大模型,听着就高大上。但说白了,也就是个大数据分析工具。它能分析海量舌诊数据,建立体质测评算法模型。但问题是,这些数据真的靠谱吗?算法模型真的准确吗?

别忘了,AI的本质是学习。它学的是人类给它的数据。如果数据本身就存在偏差,那AI学出来的结果,也只能是错上加错。更何况,中医的诊断,不仅仅是看舌头那么简单。它还要结合你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等,进行综合判断。AI能做到这些吗?

我不是说AI在中医领域没有应用前景。但现在就把它捧上天,说它能“焕发传统中医新活力”,未免言过其实。AI可以辅助医生提高效率,但绝不能取代医生。

千万用户的“智能中医朋友”:精准医疗还是个性化忽悠?

“AI舌诊已为超过千万用户提供了测评服务”,这数据挺吓人的。但仔细想想,这千万用户里,有多少人真的得到了有效的帮助?有多少人只是图个新鲜,测完就忘了?

所谓的“个性化体质报告”,真的能准确反映你的身体状况吗?还是只是根据你上传的照片,简单粗暴地给你贴个标签?更重要的是,这些报告的解读,是由三甲医院的中医师在线提供的。这些医生真的有时间,认真分析每一份报告,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吗?还是只是匆匆忙忙地应付一下,让你去购买他们的产品?

我怀疑,所谓的“智能中医朋友”,更像是个推销员。它利用你对健康的焦虑,诱导你购买各种各样的保健品和医疗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往往价格不菲,效果却难以保证。

中医的未来:当传统医学拥抱人工智能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它也给中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AI可以帮助医生更快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还可以将中医的知识和经验传承下去。

但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拥抱人工智能?是把它当成一种工具,来辅助我们的工作,还是把它当成一种万能的神器,来取代我们的一切?

中医的未来,绝不是完全依赖人工智能。它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传统中医的精髓,同时也要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医焕发出真正的活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京东健康的“健康中国 2030”:宏伟蓝图下的商业逻辑

互联网医疗的机遇与挑战:京东健康的野心

京东健康搭上“健康中国2030”的顺风车,野心勃勃地要打造一个互联网医疗帝国。口号喊得震天响,什么“专业、高效的健康养生解决方案”,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但冷静下来想想,这真的是为了国民健康,还是为了资本增值?

互联网医疗确实带来了便利,挂号不用排队了,看病不用跑腿了,药品直接送到家了。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了,过度医疗的风险更高了,个人隐私更容易泄露了。京东健康作为平台方,真的能有效监管这些问题吗?

别忘了,互联网公司最擅长的就是流量变现。他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引导你购买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往往是利润最高的,而不是最适合你的。京东健康真的能抵挡住这种诱惑吗?还是会为了追求业绩,牺牲用户的利益?

健康养生消费的真相:年轻人真的是主力军吗?

报告说,年轻人是健康养生消费的主力军。这话说得没错,但也不全对。年轻人确实越来越关注健康,但他们真的愿意为“健康”买单吗?还是只是嘴上说说,身体却很诚实地继续熬夜、吃垃圾食品?

很多年轻人所谓的“养生”,其实只是在追求一种心理安慰。他们买各种各样的保健品,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而不是真的相信这些东西能让自己更健康。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养生课程,只是为了在朋友圈里炫耀一下,而不是真的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真正的健康养生,不是靠花钱就能实现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需要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科学的认知。而这些,都不是靠“早八午咖”之类的活动就能带来的。

“专业、高效”的健康养生解决方案:谁在定义健康?

京东健康号称要为用户提供“专业、高效”的健康养生解决方案。但问题是,谁来定义“健康”?是医生、专家,还是商家、平台?

在商业的语境下,“健康”往往被简化为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比如体重、血压、血糖等等。而忽略了人的精神状态、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等因素。这种片面的“健康”定义,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数字游戏”,为了追求好看的数据,而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

真正的健康,是一种整体的平衡。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更是心理上的健康、社会上的健康。它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关注,去呵护。而这些,都不是靠一套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就能实现的。

去中心化以太坊实验室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