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通 北向资金 股票 市场趋势 资金流动

感谢分享港股通持股比例数据!北向资金的动向确实值得关注,特别是腾讯控股的巨额增持...

智通财经APP获悉,根据2025年1月10日披露数据,中国电信(00728)、马可数字科技(01942)、凯盛新能(01108)位居港股通持股比例前三位,分别为70.39%、68.36%、67.80%,显示出北向资金对这些公司的强烈偏好。 这三家公司分别属于电信、科技和新能源行...

还有 8 人发表了评论 加入40人围观
eUSD Card:连接加密货币与全球支付的桥梁

置顶 金融信息

eUSD Card:连接加密货币与全球支付的桥梁

区块链研究 区块链研究 发表于2025-02-08 浏览151 评论1

随着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加密货币行业和传统行业相互融合的用例,加密信用卡建立了加密货币和传统金融之间的桥梁,使得消费加密货币变的非常简单。

什么是eUSD Card?

eUSD Card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传统的出金方式要将资金换成法币再消费,资金转换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和汇率的损耗,eUSD Card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发行的信用卡,能直接消费加密货币,减少了法币和数币之间兑换的时间成本。 第二个痛点是,部分地区因银行基础设施问题无法快速方便地获得美金支付的能力,对于手头没有VISA/MASTER卡的中小企业主来说,当需要订阅的服务只能支持VISA/Master卡时,能快速拥有一张VISA/MASTER卡能快速解决问题。

eUSD Card有以下产品特性

  1. 支持10+种加密货币充值

    1. 充值不需要任何手续费,且实时到账。
    2. eUSD Card携手行业领先的非托管钱包供应商CoinsDO,为客户的资产安全保驾护航
    3. 目前支持的币种:

      • 稳定币:USDT/USDC
      • 主流币:BTC/ETH/SOL/BNB/TRX
  2. 能在各大电子钱包使用

    1. 支持Apple pay/Google pay/微信/支付宝绑定使用
    2. 支持虚拟卡和实体卡,实体卡预计将在3月份推出
  3. 支持发布联名卡

    1. 我们支持定制卡片设计,将客户的企业Logo打印在卡片上,帮助合作企业吸引品牌的忠实用户,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认可度。
  4. 借助VISA卡组织网络

    1. eUSD Card支持全球210多个国家、5000万个商户进行快速支付
  5. 多重安全防护

    1. 3D Secure(3DS)双重验证,有效防范盗刷风险。
    2. 支持最新Passkey/FaceID功能,保护信息安全
    3. 一键冻结卡片功能,用户可随时在线冻结/解冻卡片,保障资金安全。

使用场景

eUSD Card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

  1. Web3用户:

    Web3用户天然有将加密货币用于日常消费的需求,以往的经验中,往往是将加密货币转成法币,这个转换需要的时间和转化成本。Web3用户可以直接充值即可使用卡片。

  2. 订阅云服务/Saas/广告:

    大多数线上云服务、SAAS软件支持VISA/Master卡进行支付例如,我们的客户将eUSD Card用于Facebook广告,Facebook广告的平台风控规则比较严格,稍有不慎就会被封号,一旦封号就会陷入业务停滞的危险。eUSD Card支持多卡功能和限额功能,降低封号之后无卡可用的境地,同时方便企业和个人进行账单和资金管理。

  3. 经常外出旅行的“空中飞人”:

    这类用户核心诉求第一是强大的跨境支付能力,eUSD Card几乎支持任意币种,支持超过5000万商户进行支付,能完美满足跨境支付的需求。第二是防止盗刷。针对防盗刷,eUSD Card的建议是限制卡片的消费额度,开启3DS验证,一旦发现盗刷行为,立刻冻结卡片,最好绑定Apple/Google等信誉良好的钱包使用,这类钱包不会暴露您的卡号/CVC等敏感信息。

  4. 远程&跨境支付:

    随着远程和跨国办公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进行跨境支付服务费、房租、工资等。eUSD允许通过转账非常方便地将资金转给收款人,同时也支持将eUSD Card绑定到付款平台和支付平台进行代扣等。

未来展望

  • 支持自托管钱包:允许用户绑定自己的钱包,自行管理私钥
  • 支持理财定投功能:允许用户的闲置资金产生利息,产生利息可以直接用于日常消费

关于 eUSD.com

eUSD.com 是一家区块链技术企业,专注于加密钱包和支付解决方案,致力于降低加密货币的使用门槛。团队成员有超过10余年的金融服务行业的经验,核心成员来自于知名金融公司。

官方网站: https://eusd.com

Twitter: @eUSD_Card

联系方式: cs@eusd.mail.com

点击开卡: 连接

虚拟货币 以太坊 稳定币 USDT USDC

金融信息

顶软业绩会:金融科技光环难掩颓势,AI成色几何?

author author 发表于2025-04-15 浏览23 评论0

顶着“金融科技”的光环,顶软的业绩说明会能说明什么?

顶着“金融科技”的光环,顶软(603383)的业绩说明会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码,台上的人竭力想把惨淡的现实描绘成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但仔细推敲,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对市场寒冬的无奈和对自身困境的遮掩。

粉饰太平:业绩下滑背后的“行业良好”幻觉

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这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然而,在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却轻描淡写地用一句“受行业影响”来解释。更可笑的是,还要强调一句“与同行相比表现较好”。这种自我安慰式的说辞,简直是把投资者当傻子。行业整体下行是事实,但难道所有公司都一样惨?如果顶软真的有核心竞争力,又怎么会在行业逆风时如此不堪一击?这种避重就轻的姿态,让人怀疑管理层根本没有正视问题的勇气。他们更愿意活在“我们还不错”的幻觉里,而不是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

自卖自夸:创新能力是遮羞布?

每当业绩不佳,总会祭出“创新能力”这面大旗。顶软也不例外,一句“良好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简直是万能回复。问题是,真正的创新体现在哪里?是突破性的技术,还是颠覆性的产品?从顶软的实际表现来看,所谓的创新更像是一种营销噱头,用来掩盖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窘境。与其空谈创新,不如拿出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做出真正能打动客户的产品。

画饼充饥:四大金融科技板块就能拯救业绩?

新交易体系、财富管理、新资管体系、大运营体系,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顶软一口气抛出四大金融科技板块,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业绩增长的救命稻草。但这些板块具体是什么?有什么核心技术?有什么竞争优势?管理层语焉不详,让人感觉这些板块更像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与其画饼充饥,不如先把现有业务做好,把核心产品打磨好。

避重就轻:AI应用场景的蜻蜓点水

AI是当下最火热的概念,顶软自然不会错过。在被问及AI应用时,管理层蜻蜓点水般地提到了“基础技术平台与应用产品方面均有应用场景”。然而,具体的方向、功能点、产品计划呢?一概没有。这种含糊其辞的回答,让人感觉顶软对AI的理解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并没有将其真正融入到产品和业务中。或许,AI只是他们用来蹭热度、吸引眼球的工具。

敷衍了事:回购计划的空头支票

在被问及是否回购股票以提振投资者信心时,顶软的回应是“非常重视投资者回报,一直保持高比例的现金分红”。这简直是答非所问!投资者要的是真金白银的回购,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分红承诺。高比例分红固然重要,但在公司股价低迷时,回购股票更能直接提振投资者信心。顶软的回应,暴露了管理层对投资者诉求的漠视,以及对公司未来发展缺乏信心的事实。

顶软的主营业务:BPM真的是金融科技的未来?

顶软的主营业务是基于其自主研发的“灵动业务架构平台(LiveBOS)”,为金融行业及其他行业提供以业务流程管理(BPM)为核心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说白了,就是帮助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

BPM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早在互联网时代就已经出现。在金融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BPM真的还能代表未来吗?我对此深表怀疑。

诚然,BPM对于规范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有一定作用。但在金融行业,真正的痛点在于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来创新产品、提升用户体验、防范金融风险。BPM在这些方面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更重要的是,顶软的BPM解决方案真的有那么优秀吗?从其连年下滑的业绩来看,市场似乎并不买账。或许,顶软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思考如何将BPM与新兴技术融合,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如果继续抱着BPM这棵老树不放,恐怕只会越来越边缘化。

财务数据解读:遮掩不住的颓势

顶软2024年的年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全面下滑。营收同比下降10.78%,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6.84%,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17.88%。这可不是什么小幅波动,而是实实在在的业绩下滑。

更糟糕的是,第四季度单季度的表现更加惨淡。营收同比下降15.21%,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8.14%,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19.86%。这意味着,顶软的业绩下滑趋势还在加速。

管理层可能会辩解说,这是受行业大环境的影响。但问题是,优秀的上市公司总能在逆境中保持增长,甚至逆势而上。顶软的业绩下滑,只能说明其自身存在问题,比如产品竞争力不足、市场拓展不力、成本控制不佳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顶软的毛利率高达67.05%。这说明其产品本身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但高毛利率并没有转化为高利润,反而被各项费用吞噬。这说明顶软的运营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总而言之,顶软的财务数据并不乐观。如果不能尽快扭转颓势,未来恐怕会更加艰难。

机构评级:集体唱多背后的真相

最近90天内,有3家机构给出了顶软的评级,而且都是买入评级。这看起来是个好消息,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疑点。

首先,3家机构的数量实在太少。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只有少数几家机构关注,要么说明其基本面不够吸引人,要么说明其信息披露不够透明。

其次,买入评级并不一定代表机构真的看好顶软。很多时候,机构的评级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利益考虑,比如维护与上市公司的关系、吸引客户等等。

更重要的是,机构的评级往往具有滞后性。当机构发布买入评级时,股价可能已经涨了一段时间。而当机构意识到风险时,往往已经来不及逃脱。

因此,对于机构的评级,投资者应该保持警惕,不要盲目相信。更重要的是,要自己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结合公司的基本面、行业前景、估值水平等因素,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融资融券数据:散户的狂欢?

数据显示,近3个月顶软的融资净流入1609.57万元,融资余额增加;融券净流入57.02万元,融券余额增加。这说明,有一些投资者在借钱买入顶软的股票,也有一些投资者在借股票卖空顶软。

融资融券数据往往反映了市场对一只股票的短期情绪。融资净流入增加,说明市场对该股较为乐观;融券净流入增加,说明市场对该股较为悲观。

但是,融资融券数据也存在很多陷阱。一方面,融资融券交易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容易被主力资金利用来制造多空陷阱。另一方面,融资融券数据只能反映一部分投资者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市场的看法。

因此,对于融资融券数据,投资者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盲目跟风。尤其是对于散户来说,更要避免参与融资融券交易,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顶软融资融券双双增加,看起来更像是散户的一场狂欢,机构恐怕早已抽身。

AI生成?免责声明背后的傲慢

文章最后,赫然写着“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这句免责声明,简直是赤裸裸的傲慢。

一方面,它试图把自己包装成客观中立的信息提供者,声称所有内容都是基于公开信息整理而成,并且由智能算法生成。但实际上,信息的选择、算法的设计,都带有主观色彩。所谓的“智能算法”,很可能只是为了掩盖其内容质量低劣、缺乏深度分析的事实。

另一方面,它又急于撇清责任,强调“不构成投资建议”。这说明,它对自己的内容没有信心,担心投资者会根据其内容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既然如此,又何必生成这些毫无价值的信息呢?

这种既想蹭热度,又不想承担责任的做法,实在令人不齿。所谓的AI生成,很可能只是一个幌子,用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真正重要的内容质量,却被抛诸脑后。这种对投资者不负责任的态度,最终只会损害自身的声誉。

金融科技 人工智能 大数据 融资融券 财务数据

其他

AI圈炸锅!马斯克、苹果、孙正义,谁在豪赌,谁在作妖?

区块链研究 区块链研究 发表于2025-04-09 浏览15 评论0

AI 浪潮下的疯狂收购与投资:一场豪赌还是未来已来?

马斯克的xAI收购X平台:数据垄断与AI帝国的野心

埃隆·马斯克,这位科技界的“疯子”再次出手,宣布其AI初创公司xAI以全股票交易的方式鲸吞了社交媒体平台X(原Twitter)。这消息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却是赤裸裸的商业现实。xAI的估值因此飙升至800亿美元,而X则被评估为330亿美元(扣除120亿美元债务后)。

马斯克毫不掩饰他的野心:“xAI和X的未来密不可分…合并两家公司的数据、模型、算力和人才。” 这番话的背后,隐藏着他对数据垄断的渴望。X平台积累了多年的海量用户数据,这对于AI模型的训练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但问题来了,这种结合真的能“释放巨大潜力”吗?我对此持怀疑态度。马斯克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将所有东西都整合到一起的冲动,就像他试图把特斯拉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科技巨头一样。然而,这种“大一统”的战略往往会分散资源,导致效率低下。

更令人担忧的是,X平台本身的问题。自马斯克接手以来,X平台的内容审核政策变得越来越宽松,虚假信息和仇恨言论泛滥。如果xAI利用这些“受污染”的数据进行AI训练,最终会制造出什么样的怪物?

在我看来,这次收购与其说是为了推进AI技术,不如说是为了巩固马斯克在科技领域的地位。他试图打造一个庞大的AI帝国,而X平台只是这个帝国中的一颗棋子。这场豪赌能否成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我对它的前景并不乐观。

苹果的AI医生梦:颠覆还是噱头?

软银的万亿美元豪赌:孙正义的AI信仰与风险

苹果也要来插一脚AI医疗了?这消息让人既兴奋又有些不安。据说,他们正在秘密开发一个代号为“Mulberry”的健康应用,还计划推出“AI医生”服务,最早明年就能和iOS 19.4一同亮相。

苹果的算盘打得很精。他们想利用iPhone、Apple Watch等设备收集到的海量健康数据,然后用AI来分析这些数据,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甚至还想请来睡眠、营养、心理健康等领域的专家,制作教学视频,手把手教用户改善生活方式。

听起来很美好,不是吗?但问题是,AI真的能取代医生吗?医疗诊断可不是简单的算法问题,它需要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敏锐的判断力,以及对患者的同情和关怀。这些都是AI无法取代的。

更何况,苹果在AI领域的实力一直备受质疑。Siri的智障程度已经让无数用户抓狂,你真的指望苹果的AI医生能靠谱吗?

在我看来,苹果的AI医生更多的是一种营销噱头。它或许能提供一些基础的健康建议,但绝对无法替代真正的医生。如果你真的生病了,还是乖乖地去医院吧。

再说说软银的孙正义,这位投资界的“赌徒”,又开始了他的疯狂之旅。他计划在美国各地建设配备AI的工厂产业园区,投资规模竟然高达1万亿美元!

孙正义认为,美国劳动力增长将会放缓,所以要用AI机器人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他还计划采购英伟达的GPU,引入德国Agile Robots公司的技术。

不得不说,孙正义的眼光确实独到。他总是能提前预判科技发展的趋势,然后在别人还在犹豫的时候,果断出手。但他这次的赌注实在太大了,1万亿美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更让人担忧的是,软银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两家评级机构已经警告说,软银的融资需求可能会导致其财务状况紧张。孙正义的豪赌,很可能会把软银拖入深渊。

在我看来,孙正义的AI信仰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似乎坚信AI能够解决所有问题,能够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科技进步的道路上充满了风险和挑战。孙正义的万亿美元豪赌,很可能最终会变成一场空。

OpenAI的融资神话:估值虚高与盈利困境

OpenAI的开源迷局:真开放还是假把式?

OpenAI又双叒叕融资了!这次融了400亿美元,估值直接飙到了3000亿美元,简直就是印钞机。软银领投,微软、Coatue、Altimeter、Thrive这些老朋友也跟着掺和。

OpenAI说,这笔钱要用来搞AI研究、扩大计算基础设施,还要给每周使用ChatGPT的5亿用户提供更强大的工具。听起来很正能量,但细想一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3000亿美元的估值,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OpenAI要赚多少钱才能撑得起这个估值?ChatGPT虽然火爆,但它的盈利模式一直备受质疑。靠卖API、订阅服务,真的能赚到这么多钱吗?

更何况,OpenAI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谷歌、Meta、Anthropic都在奋起直追。OpenAI的领先优势还能保持多久?

在我看来,OpenAI的估值已经严重虚高。资本的疯狂涌入,让OpenAI迷失了方向,他们似乎更关心如何融资、如何提高估值,而不是如何真正地改善AI技术,如何为用户创造价值。

而且,这次融资还有附加条件。软银说了,如果OpenAI没能在12月31日前重组为营利性实体,他们的投资总额可能会减少到200亿美元。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OpenAI必须尽快找到盈利模式,否则就要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互联网泡沫。无数公司靠着一个概念、一个故事,就能轻松获得巨额融资,但最终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个?OpenAI会是下一个泡沫吗?我不敢妄下定论,但它的前景确实让人担忧。

说到OpenAI,最近他们又宣布要开源一个具备推理能力的强大语言模型。这消息一出,立刻引来了无数关注。要知道,这可是自GPT-2以来,OpenAI首次计划发布开放权重的语言模型。

所谓开放权重,就是把AI模型的训练参数公开,让大家都能用、都能改、都能重新分发。这听起来很美好,不是吗?但问题是,OpenAI真的这么大方吗?

要知道,OpenAI之前一直以保护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开源他们的模型。现在突然宣布开源,背后肯定有原因。

在我看来,OpenAI的开源举动,更多的是一种策略。他们可能想通过开源来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共同完善AI技术。或者,他们也可能想借此来对抗谷歌、Meta等竞争对手。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对OpenAI抱有过高的期望。他们很可能会在开源的同时,保留一些核心技术,或者在开源协议中设置一些限制。毕竟,商业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而且,开源也并非万能的。开源模型很容易被滥用,可能会被用于制造虚假信息、进行网络攻击等。OpenAI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开源模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而言之,OpenAI的开源举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可能推动AI技术的发展,也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应该保持警惕,理性看待。

AI视频生成模型的进化:技术突破与伦理挑战

DeepSeek的崛起:挑战ChatGPT霸权的黑马?

AI视频生成领域最近又有了新动静。Runway发布了他们的Gen-4模型,号称能生成更高质量、更连贯的视频,尤其是在保持角色和场景一致性方面取得了突破。

Gen-4允许用户通过参考图像和文本指令生成视频,还能确保角色、地点和物体在不同场景中保持一致。Runway说,这不需要额外的微调或训练就能实现。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AI视频生成技术的发展速度确实超乎想象。Gen-4的发布,无疑是AI视频生成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

但问题是,AI视频生成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伦理挑战。如果有人利用AI生成虚假的视频,来诽谤他人、制造谣言,那该怎么办?

更令人担忧的是,AI视频生成技术可能会被用于政治宣传,或者被用于制造深度伪造视频,来操纵舆论、干预选举。

在我看来,AI视频生成技术的发展,必须受到监管。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AI视频生成技术的应用,防止它被滥用。

而且,我们还需要提高公众的警惕性,让大家能够辨别真假视频,防止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总而言之,AI视频生成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带来便利和创新,也可能带来风险和挑战。我们需要理性看待,积极应对。

说起AI,不得不提一下DeepSeek。这家公司最近势头很猛,他们的月活用户首次超过了ChatGPT,成为了全球增长最快的AI工具。

DeepSeek的市场份额也在快速增长,从2.34%迅速增长到了6.58%。他们的聊天机器人总访问量达到了7.926亿次,独立用户数量为1.365亿,在聊天机器人市场中占据12.12%的份额,排名第二。

DeepSeek的崛起,无疑给OpenAI带来了巨大的压力。ChatGPT虽然仍然占据着市场霸主地位,但它的领先优势正在逐渐缩小。

DeepSeek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增长,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技术实力确实很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定价策略更加灵活。

在我看来,DeepSeek的崛起,是对OpenAI的一种挑战。它提醒我们,AI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没有谁能够永远保持领先地位。

而且,DeepSeek的成功也证明了,开源模式在AI领域同样具有巨大的潜力。DeepSeek R1模型发布后,用户数量迅速增长,这充分说明了开源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DeepSeek的崛起,是AI领域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改变了市场格局,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软银的负债狂奔:AI帝国梦与财务危机

宇树科技的灵巧手:人形机器人的未来?

软银为了搞AI,真是拼了老命了。最近又传出消息,他们正在寻求高达165亿美元的贷款,就为了推进在美国的AI发展计划。这笔贷款,有望成为软银史上规模最大的美元计价贷款。

软银在美国的投资计划包括AI基础设施建设、机器人和半导体领域。他们还和OpenAI、Oracle、阿布扎比的MGX合作,搞Stargate项目,要在德克萨斯州阿比林建设大型AI数据中心。

165亿美元啊!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软银这是铁了心要在AI领域大干一场,不惜背负巨额债务。

但问题是,软银的财务状况真的允许他们这么做吗?两家评级机构已经发出了警告,说软银的融资需求可能会导致其财务状况紧张。

软银的CEO孙正义,一直是个冒险家。他敢于下重注,也曾经获得过巨大的成功。但他这次的赌注是不是太大了?软银的财务状况,真的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吗?

在我看来,孙正义已经陷入了一种“AI狂热”。他坚信AI能够改变世界,能够带来巨大的财富。但他似乎忽略了风险,忽略了财务状况。

软银的负债狂奔,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财务危机。如果AI投资失败,软银可能会面临破产的风险。

总而言之,软银的AI帝国梦,充满了风险和挑战。孙正义需要谨慎行事,避免重蹈覆辙。

说起机器人,最近宇树科技发布了一款Dex5灵巧手,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款灵巧手,据说能实现类人级的精细控制能力。

Dex5灵巧手采用单手20自由度设计,其中16个为主动自由度,4个为被动自由度,能够模拟人类手部的多种复杂动作。它还配备了94个灵敏触点,能够为机器人提供丰富的触觉反馈。

在演示视频中,配备了Dex5灵巧手的H1机器人展示了包括打扑克牌、扭动魔方以及翻书等动作。这充分展示了Dex5灵巧手的灵活性和精准的操控性能。

这款灵巧手的出现,无疑是机器人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它让人形机器人具备了更强的操作能力,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但问题是,这款灵巧手真的像宇树科技宣传的那么好吗?它的成本有多高?它的可靠性如何?它的使用寿命有多长?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我看来,Dex5灵巧手代表了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将会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实用。

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需要解决成本问题、可靠性问题、安全性问题。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形机器人的应用。

总而言之,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需要积极应对挑战,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健康发展。

高通的AI版图扩张:收购背后的战略考量

具身智能的星辰大海:智元机器人与Physical Intelligence的合作

高通最近也没闲着,悄悄地收购了越南AI研究公司VinAI的生成式AI部门MovianAI,交易金额没对外公布。这表明高通正在加速扩张他们在AI工具领域的布局。

VinAI在生成式AI方面还是有点东西的,他们搞出了结合扩散模型、Transformer和Mamba架构的图像生成算法,还有专门优化推荐生成任务的大型语言模型RecGPT-7B。

高通今年已经收购了两家AI公司了,之前是德国的Edge Impulse。高通的CEO最近一直在强调边缘AI的重要性,说它是公司的“助推器”。

收购MovianAI,显然是高通战略布局的一部分。他们想把AI能力整合到自己的芯片和软件里,在智能手机、PC、汽车等领域占据更大的优势。

但这事儿也让人有点担忧。高通会不会把AI技术变成新的垄断工具?会不会利用AI来打压竞争对手?

在我看来,高通的AI版图扩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们需要平衡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确保AI技术能够被公平、合理地应用。

总而言之,高通的AI战略,将会对整个科技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拭目以待。

再说回国内,智元机器人最近和一家叫Physical Intelligence(Pi)的国际具身智能公司达成了合作,要在具身智能领域搞点大动作。

Pi在具身智能领域还是挺牛的,他们专注于把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应用到现实物理世界,搞出了π0、Hi Robot等先进具身模型。

智元机器人还挖来了具身智能领域的专家罗剑岚博士,让他担任首席科学家,牵头组建“智元具身智能研究中心”。

具身智能,听起来有点玄乎,其实就是让AI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物理世界。比如,让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在复杂的环境中完成各种任务。

在我看来,具身智能是AI发展的下一个重要方向。它将会推动机器人技术实现质的飞跃,让机器人真正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智元机器人和Pi的合作,无疑是具身智能领域的一件大事。他们强强联合,有望在具身智能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但具身智能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需要解决感知问题、控制问题、学习问题。我们需要研发更先进的传感器、更强大的算法、更高效的硬件。

总而言之,具身智能的星辰大海,需要我们共同探索。智元机器人和Pi的合作,只是一个开始。

谷歌Gemini的领导层动荡:AI战略的迷茫?

OpenAI的PaperBench:AI智能体的能力评估与反思

谷歌又开始折腾了。他们正在调整Gemini的领导层,负责Gemini应用的主管Sissie Hsiao要卸任了,接替她的是现在负责Google Labs的Josh Woodward。

谷歌DeepMind的CEO说,这次人事变动是为了“加强对Gemini应用下一阶段发展的关注”。Woodward将会继续负责Google Labs,同时领导Gemini团队开启新篇章。

Sissie Hsiao在谷歌干了19年,也算是个老将了。她说她的领导时期是Gemini故事的“第一章”,对Woodward开启的“第二章”表示乐观。

Woodward领导的Google Labs团队搞出了不少受欢迎的AI产品,比如把文本转换成播客的NotebookLM,还有能控制Chrome浏览器并在网络上自主导航的Project Mariner。

这次领导层变动,发生在谷歌刚刚发布了他们最强大的AI模型Gemini 2.5之后。Gemini 2.5在很多AI基准测试中都超过了OpenAI和Anthropic等竞争对手。

这事儿让人感觉,谷歌内部对Gemini的发展方向可能存在一些分歧。他们想把研究优势转化为更多用户友好的产品,但似乎一直没能找到一个清晰的路径。

谷歌在AI领域的布局一直很庞大,但他们的战略也显得有些分散。他们需要一个更有力的领导者,来整合资源,明确方向。

在我看来,谷歌的AI战略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他们需要尽快找到自己的节奏,否则可能会在AI竞争中掉队。

总而言之,谷歌Gemini的领导层动荡,反映了谷歌在AI战略上的迷茫。他们需要尽快做出改变,才能重拾竞争力。

OpenAI最近搞了个叫PaperBench的东西,用来评估AI智能体复现前沿AI研究的能力。这东西有点意思,也挺有意义。

PaperBench的核心是任务模块,让智能体从头开始复现20篇ICML 2024会议上的顶级论文,包括理解论文的贡献,开发代码库以及成功执行实验。

OpenAI还搞了个自动评分系统,用大模型来评估智能体的复制尝试。为了验证自动评分系统的准确性,他们还创建了单独的评分系统基准测试JudgeEval。

OpenAI用PaperBench测试了GPT - 4o、o1、o3 - mini、DeepSeek - R1、Claude 3.5 Sonnet和Gemini 2.0 Flash等主流模型。结果显示,表现最好的Claude 3.5 Sonnet结合开源框架,平均复现得分只有21.0%。

为了进一步确定智能体和PaperBench的评测准确性,OpenAI还找来了8名顶级名校的机器学习专业博士来做测试,发现上述模型表现尚未超越人类基线。

这说明什么?说明现在的AI智能体,在复现复杂科研成果方面,还远远不如人类。

在我看来,OpenAI的PaperBench,是对AI能力的一次冷静评估。它提醒我们,AI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性。

它也提醒我们,不要过分夸大AI的能力,不要对AI抱有过高的期望。AI只是工具,它不能取代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总而言之,OpenAI的PaperBench,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它让我们对AI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高通与Alphawave的潜在联姻:AI芯片领域的争夺

北京自动驾驶条例:开放的背后是责任与挑战

芯片领域也开始躁动了。传闻Arm原本想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lphawave,但后来放弃了。现在高通跳出来说,他们正在考虑收购Alphawave。

Alphawave这家公司搞芯片设计的,他们的“SerDes”技术对芯片间高速数据传输至关重要。这对于运行ChatGPT这种需要大量芯片协同工作的AI应用来说,很重要。

高通今年已经收购了两家AI公司了,如果再把Alphawave拿下,那他们在AI芯片领域的实力就更强了。

Arm放弃收购,高通接盘,这背后肯定有复杂的利益纠葛。也许是Arm觉得Alphawave的估值太高了,也许是高通开出了更诱人的条件。

在我看来,高通收购Alphawave,是他们应对AI芯片领域竞争的必然选择。随着AI应用的不断普及,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高通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但高通在芯片领域的扩张,也可能会引发一些反垄断的担忧。如果高通控制了太多的芯片技术,可能会对整个行业产生不利影响。

总而言之,高通与Alphawave的潜在联姻,是AI芯片领域的一场重要事件。它将会对芯片行业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说说自动驾驶。北京最近正式出台了《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允许个人乘用车进行道路试点。这可是个大新闻,意味着自动驾驶离我们又近了一步。

《条例》里明确说了,符合特定条件的自动驾驶车辆可以开展道路应用试点,包括个人乘用车、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车等等。

当然,也不是随便就能上路的。未经许可擅自利用自动驾驶汽车开展道路应用试点,会被罚款。而且,相关企业必须按规定向北京市建设的自动驾驶汽车服务管理平台上传车辆运行数据。

北京搞自动驾驶示范区已经搞了很久了,完成了600平方公里路侧设施的智能化部署。

北京开放自动驾驶,当然是为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责任谁来承担?出了事故算谁的?自动驾驶汽车的数据隐私怎么保护?这些都需要法律法规来明确。

在我看来,北京开放自动驾驶,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安全、有序地推进。

自动驾驶的未来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漫长的。我们需要积极应对挑战,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 AI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区块链分析

腾讯AI豪赌:千亿打水漂?

author author 发表于2025-03-30 浏览38 评论0

AI豪赌:腾讯的千亿豪赌与未竟之局

前言:巨头觉醒,AI竞赛白热化

二月的风,吹动了中国互联网的神经。那边厢,阿里巴巴的吴泳铭豪掷千金,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三千八百亿元人民币,重金打造云计算和AI硬件基建。这笔钱,比阿里过去十年在这方面的投入还要多!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赤裸裸的军备竞赛,AI的战火,已经烧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而腾讯,这家在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呼风唤雨的巨头,即便想保持低调,也无法在这场AI投资的狂潮中置身事外。它不仅要利用AI技术来巩固既有的优势,更需要在智能时代真正到来之前,为未来的发展进行战略性的布局。说白了,就是要在牌桌上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免得被人直接踢出局。

财报解读:光鲜数据下的隐忧

腾讯2024年的财报,乍一看,绝对是光鲜亮丽,让人眼前一亮。营收6602.6亿元,净利润1940.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和68%。尤其是净利润的增长,简直像是坐了火箭,让人不禁感叹:还是那个赚钱如印钞机的腾讯!

然而,魔鬼往往藏在细节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AI相关的资本支出上,就会发现一些不寻常的味道。

盈利神话与AI支出黑洞

腾讯的盈利能力毋庸置疑,日均盈利超过6亿元,这数字足以让无数公司眼红。增值服务、网络广告、金融科技,这些传统业务依然是腾讯的现金牛,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着养分。

但是,AI的胃口实在太大了。为了在AI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腾讯不惜重金投入,这直接导致了自由现金流的锐减。第四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540亿元,但扣除掉390亿元的AI相关资本开支以及85亿元的媒体内容支出后,自由现金流只剩下区区45亿元。这与前两个季度动辄四五百亿的自由现金流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就像一个富豪,虽然每天都在赚钱,但花钱的速度更快,甚至开始有点入不敷出的感觉。这种烧钱模式,真的能持续下去吗?

资本支出:激进的All in,还是战略的迷失?

更令人震惊的是腾讯在AI领域的资本支出增长速度。2024年,腾讯的资本支出达到了767亿元,同比增长221%,创下了历史新高。尤其是第四季度,单季度的资本开支就超过了前三个季度的总和,甚至超过了2023年全年的支出。

这种疯狂的投入,让人不禁要问:腾讯到底在赌什么?是看到了AI的巨大潜力,决心All in未来,还是在同行的压力下,被迫跟进,陷入了一种战略性的迷失?

要知道,资本支出并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它需要转化为实际的成果,才能产生回报。如果这些钱只是用来购买GPU,而无法在AI应用和商业模式上取得突破,那么最终只会变成沉没成本,拖累腾讯的整体业绩。

AI战略:开源+自研的双刃剑

面对AI这块诱人的蛋糕,腾讯显然不想错过任何一口。它提出的“坚定投入自研模型+开放拥抱先进开源模型”的多模型策略,听起来面面俱到,既要掌握核心技术,又要借助外部力量,似乎是一种稳妥的选择。但仔细分析,这种策略也存在着不少的隐患。

DeepSeek迷局:是拥抱未来,还是饮鸩止渴?

腾讯在AI布局中,最引人注目的动作莫过于全面拥抱DeepSeek大模型。从微信搜索到元宝,再到QQ浏览器、QQ音乐,几乎所有的核心产品都接入了DeepSeek,腾讯甚至为此启动了“闪电战”计划。

这种“拿来主义”固然能够快速提升产品的AI能力,但同时也暴露出腾讯在自研方面的短板。过度依赖外部模型,很可能会让腾讯在AI领域失去自主权,受制于人。更何况,DeepSeek本身也存在着不确定性。这家公司虽然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但其商业模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仍然不明朗。如果DeepSeek自身难保,腾讯的AI战略也会受到牵连。

与其说腾讯是在拥抱未来,不如说它是在饮鸩止渴。短期内,DeepSeek能够给腾讯带来一些好处,但长期来看,这种依赖可能会阻碍腾讯自身AI能力的成长。

元宝突围:能否撬动腾讯的AI版图?

元宝,这款被腾讯寄予厚望的AI产品,承担着撬动整个腾讯AI进程的重任。腾讯对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甚至在35天内更新了30个版本,这种开发速度,简直是令人咋舌。

然而,元宝真的能够承担起如此重大的使命吗?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元宝的用户增长虽然显著,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元宝App端的月活跃用户只有291万。这个数字,与微信、QQ等超级App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

更重要的是,元宝的功能和定位仍然不够清晰。它既想做AI助手,又想做搜索引擎,还想做知识库,结果什么都想做,反而什么都做不好。如果元宝无法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最终只会沦为一款平庸的AI产品,无法真正撬动腾讯的AI版图。

混元大模型:自研的底气与焦虑

当然,腾讯并没有完全放弃自研。混元大模型,作为腾讯自研的旗舰模型,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它率先采用了MoE架构,参数规模达到了万亿级别,并且已经在腾讯的超过700个产品和业务场景中得到了应用。

但是,与OpenAI的GPT系列模型相比,混元大模型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技术水平、应用场景、生态建设等方面,混元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重要的是,AI技术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今天的领先,并不意味着明天依然领先。如果腾讯不能持续投入,不断创新,那么混元大模型很可能会被其他竞争对手超越。

腾讯在自研方面的投入,既体现了它的底气,也暴露了它的焦虑。它既想掌握核心技术,又担心被竞争对手甩在身后,这种矛盾的心态,也反映在了它的AI战略上。

市场反应:华丽辞藻难掩空虚

腾讯的AI战略发布后,市场反应可谓是毁誉参半。一方面,投资者看到了腾讯在AI领域的决心和投入,认为这有助于提升公司的长期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对腾讯的AI战略表示质疑,认为它过于依赖外部模型,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用户增长:昙花一现,还是厚积薄发?

元宝的用户增长,是腾讯AI战略的一大亮点。自宣布与DeepSeek合作以来,元宝的下载量和日活跃用户都出现了显著增长。根据七麦数据的预估,元宝应用已经安装于超过717万台iPhone设备。量子位智库的数据显示,元宝在2月份的平均每日活跃用户达到了360万。

这些数据,无疑给腾讯打了一剂强心针,证明其AI战略是有效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增长很可能是短期效应。用户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如果元宝无法提供持续的价值,那么用户很快就会流失。

更重要的是,用户增长并不等于用户粘性。很多用户下载元宝,可能只是为了尝鲜,体验一下AI的功能。但他们是否会长期使用元宝,将其作为日常的工具,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如果元宝无法培养用户的忠诚度,那么这些增长最终只会是昙花一现。

资本市场:买账与质疑并存

在资本市场上,腾讯的AI战略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方面,一些投资者认为,腾讯的重金投入,有助于其在AI领域建立领先优势,提升公司的估值。高盛甚至预计,腾讯游戏在2024年高基数的基础上,2025年仍能保持10%的增长速度,认为“腾讯的微信生态系统和全球游戏资产,以及多元化的变现方式,将使其能够在宏观经济周期中实现收益的复合增长”。

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投资者对腾讯的AI战略表示担忧。他们认为,腾讯的资本支出过于激进,可能会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过度依赖外部模型,也可能会让腾讯在AI领域失去自主权。更重要的是,AI技术的商业化前景仍然不明朗,腾讯的投入能否获得回报,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买账与质疑并存的局面,反映了市场对腾讯AI战略的复杂心态。投资者既看到了腾讯的潜力,也看到了它的风险。最终,腾讯能否赢得市场的认可,还需要用实际的业绩来证明。

腾讯AI的困境与未来: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腾讯的AI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它面临着技术、战略、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腾讯必须全力以赴,才能赢得未来。

AI普及的机遇与挑战:腾讯能否抓住?

马化腾认为,AI生态尚处于早期阶段,各行各业都将从AI的普及中受益。这无疑是正确的判断。AI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助手到自动驾驶,再到医疗诊断,AI的应用前景是无限的。

对于腾讯来说,AI的普及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需要在各个领域抓住AI带来的机会,将AI技术与自身的业务相结合,创造新的增长点。但是,AI的普及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公司涌入AI领域,争夺市场份额。腾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下一个十年:腾讯的智能时代能否到来?

未来十年,将是智能时代的关键十年。AI技术将更加成熟,应用将更加广泛,商业模式将更加清晰。对于腾讯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如果腾讯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在AI领域建立领先优势,那么它将能够继续保持其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先地位,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大的影响力。但是,如果腾讯错失了这个机遇,那么它很可能会被竞争对手超越,失去其现有的优势。

腾讯的未来,取决于它能否在AI领域取得成功。这是一场豪赌,也是一场必须赢的战争。腾讯能否在智能时代到来之前,完成自身的转型,实现自身的突破,让我们拭目以待。

人工智能 AI DeepSeek 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