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版权 音乐版权 车载音乐 数字音乐 版权保护
文章内容详实,比较了大众宝来几种听歌方式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区块链技术在车载音乐领...
大众宝来听歌方式的多样选择及其优缺点 对于大众宝来的车主来说,选择一种合适的听歌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驾驶体验。本文将深入探讨几种常见的听歌方式,并分析其优缺点,同时结合当下热门的区块链技术,展望未来车载音乐体验的可能性。 传统听歌方式:优缺点及区块链技术潜在应用 CD播放 ...
还有 4 人发表了评论 加入40人围观大众宝来听歌方式的多样选择及其优缺点 对于大众宝来的车主来说,选择一种合适的听歌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驾驶体验。本文将深入探讨几种常见的听歌方式,并分析其优缺点,同时结合当下热门的区块链技术,展望未来车载音乐体验的可能性。 传统听歌方式:优缺点及区块链技术潜在应用 CD播放 ...
还有 4 人发表了评论 加入40人围观随着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加密货币行业和传统行业相互融合的用例,加密信用卡建立了加密货币和传统金融之间的桥梁,使得消费加密货币变的非常简单。
传统的出金方式要将资金换成法币再消费,资金转换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和汇率的损耗,eUSD Card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发行的信用卡,能直接消费加密货币,减少了法币和数币之间兑换的时间成本。 第二个痛点是,部分地区因银行基础设施问题无法快速方便地获得美金支付的能力,对于手头没有VISA/MASTER卡的中小企业主来说,当需要订阅的服务只能支持VISA/Master卡时,能快速拥有一张VISA/MASTER卡能快速解决问题。
支持10+种加密货币充值
目前支持的币种:
能在各大电子钱包使用
支持发布联名卡
借助VISA卡组织网络
多重安全防护
eUSD Card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
Web3用户:
Web3用户天然有将加密货币用于日常消费的需求,以往的经验中,往往是将加密货币转成法币,这个转换需要的时间和转化成本。Web3用户可以直接充值即可使用卡片。
订阅云服务/Saas/广告:
大多数线上云服务、SAAS软件支持VISA/Master卡进行支付例如,我们的客户将eUSD Card用于Facebook广告,Facebook广告的平台风控规则比较严格,稍有不慎就会被封号,一旦封号就会陷入业务停滞的危险。eUSD Card支持多卡功能和限额功能,降低封号之后无卡可用的境地,同时方便企业和个人进行账单和资金管理。
经常外出旅行的“空中飞人”:
这类用户核心诉求第一是强大的跨境支付能力,eUSD Card几乎支持任意币种,支持超过5000万商户进行支付,能完美满足跨境支付的需求。第二是防止盗刷。针对防盗刷,eUSD Card的建议是限制卡片的消费额度,开启3DS验证,一旦发现盗刷行为,立刻冻结卡片,最好绑定Apple/Google等信誉良好的钱包使用,这类钱包不会暴露您的卡号/CVC等敏感信息。
远程&跨境支付:
随着远程和跨国办公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进行跨境支付服务费、房租、工资等。eUSD允许通过转账非常方便地将资金转给收款人,同时也支持将eUSD Card绑定到付款平台和支付平台进行代扣等。
eUSD.com 是一家区块链技术企业,专注于加密钱包和支付解决方案,致力于降低加密货币的使用门槛。团队成员有超过10余年的金融服务行业的经验,核心成员来自于知名金融公司。
官方网站: https://eusd.com
Twitter: @eUSD_Card
联系方式: cs@eusd.mail.com
点击开卡: 连接
在加密货币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RootData举办的分析师大赛,表面上是为了挖掘行业新秀,实则更像是对当下AI内容泛滥的一种反思与抵抗。3000美元的总奖金,对于动辄百万美元融资的项目来说,显得微不足道,但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对真正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师的渴求,以及对当前加密分析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无奈。
与其说这是一场比赛,不如说这是一场对加密投资领域“原创力”的呼唤。AI写作的普及,让内容生产变得廉价而快速,但同时也导致了信息的同质化和观点的苍白。满屏的“利好”、“潜力无限”,却鲜有基于深度调研和独立思考的分析。RootData此次大赛明确反对纯AI写作,正是希望在算法的洪流中,寻找那些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异类”。这种焦虑,并非RootData一家独有,而是整个行业对于“内容空心化”的集体担忧。
本次大赛设置了三大选题:BN Launchpool项目价值再发现、未发币优质项目前瞻、加密投资机构认可度分析。乍看之下,这些选题涵盖了加密投资的各个重要方面,但仔细分析,却也暗藏着不少“陷阱”。
RootData分析师大赛,与其说是一场比赛,不如说是一次对加密货币领域原创力缺失的集体反思。在AI写作盛行的当下,信息获取的门槛似乎被无限降低,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生成看似专业的分析报告。但问题在于,这些报告往往缺乏深度思考和独立见解,最终沦为千篇一律的“洗稿”作品。这不禁让人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否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AI写作工具的出现,确实极大地提高了内容生产的效率。然而,当大量的分析报告都出自AI之手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加密分析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同质化危机。AI可以模仿人类的语言风格,可以快速生成各种图表和数据,但它无法取代人类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当所有的分析都遵循相同的逻辑和套路时,市场很容易陷入盲目乐观或者过度恐慌的情绪之中。
RootData此次举办分析师大赛,并明确反对纯AI写作,无疑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它试图通过设立门槛,筛选出那些真正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人才,从而打破当前加密分析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这种“去水军”的举措,或许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至少为行业树立了一个标杆,提醒人们重新审视独立思考的价值。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独立思考?它不仅仅是指不使用AI写作工具,更重要的是指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分析框架。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分析师,应该能够对市场上的各种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估,能够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相,并且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独立思考并非易事,它需要大量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但对于那些渴望在加密领域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才能在市场波动中抓住机遇,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RootData分析师大赛设立的三个选题,表面上为参赛者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但仔细推敲,却也隐藏着不少值得警惕的“雷区”。选择得当,或许能一鸣惊人;选择不慎,则可能徒劳无功,甚至适得其反。这不仅考验着参赛者的分析能力,更考验着他们对行业生态的理解和判断。
Binance Launchpool作为新项目上线的重要平台,确实涌现出不少优质资产。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充斥着大量缺乏创新、估值虚高的“空气币”。在这些被市场“淘汰”的项目中寻找“被低估”的价值,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谁来为“低估”负责?如果一个项目长期被市场冷落,真的是因为市场“错误”地低估了它,还是因为项目本身存在难以弥补的缺陷?参赛者需要谨慎辨别,避免成为项目方“拉盘”的工具。
未发币项目,意味着信息高度不透明。普通投资者很难获取到项目的核心数据,只能依靠项目方的宣传材料和投资机构的“背书”来判断其价值。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使得“前瞻”变成了一场豪赌。参赛者需要具备极强的行业洞察力,能够穿透虚假宣传的迷雾,发现真正具有潜力的项目。但即使如此,也难以避免“盲人摸象”的风险。毕竟,在项目正式上线之前,一切都充满了变数。
在加密领域,投资机构的认可度往往被视为项目价值的重要指标。然而,这种“认可”背后,真的代表着客观的判断吗?还是仅仅是利益输送和市场操纵的工具?部分投资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刻意抬高某些项目的估值,诱导散户入场,最终“割韭菜”。参赛者在分析机构认可度时,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真相,避免成为机构“站台”的帮凶。对投资机构的分析,需要更加关注其历史投资回报率,投资逻辑,以及内部决策流程,而非仅仅是关注其“认可”了哪些项目。通过分析其过往的投资案例,才能更客观地评估其专业性和判断力。
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投资机构的背书往往被视为项目成功的“金钥匙”。然而,这把“金钥匙”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所谓的“认可度”,很可能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充斥着利益交换和数据操纵。分析投资机构的认可度,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流量陷阱”,成为他人炒作的工具。
社交媒体的点赞数、转发数,早已成为衡量项目热度的重要指标。然而,这些数据往往是可以被操控的。通过购买僵尸粉、组织水军等手段,项目方可以轻易地营造出一种“虚假繁荣”的景象,迷惑投资者。即使是知名投资机构的“点赞”和“转发”,也可能仅仅是出于商业合作或者人情关系,并不代表其对项目真正的认可。因此,参赛者在分析投资机构认可度时,不能仅仅关注这些表面的数据,更要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真相。
Key Opinion Leader(KOL)在加密领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他们的推荐和评论,往往能够左右投资者的决策。然而,KOL的“引用”,也并非总是客观公正的。一些KOL会收取项目方的费用,为其进行宣传和推广。甚至有些KOL本身就是某些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其推荐行为背后隐藏着利益输送。因此,参赛者在分析投资机构认可度时,需要谨慎对待KOL的“引用”,避免被其误导。
在分析投资机构认可度时,真正的独立性至关重要。参赛者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数据迷惑,不被利益裹挟。要深入研究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历史业绩、以及内部决策机制,评估其专业性和判断力。更重要的是,要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权威,不盲从、不迷信,用自己的独立思考,揭示隐藏在“认可度”背后的真相。例如,可以分析投资机构过往投资项目的回报率,考察其投资的项目是否真的具有长期价值,或者仅仅是短期炒作。还可以分析投资机构的投资组合,看其是否过于集中于某些特定类型的项目,是否存在利益冲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投资机构的认可度,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RootData分析师大赛采用线上形式,打破了地域限制,让全球各地的分析师能够参与其中。这种模式在理论上促进了不同观点和思路的交流与碰撞,但现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乐观。线上竞赛在便利性的同时,也可能加剧信息茧房效应,使得参赛者局限于自己的认知框架之内。
线上竞赛确实为全球分析师提供了参与的机会,降低了参与门槛。身处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分析师,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分享自己的观点。这种多元化的参与,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然而,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差异,可能会阻碍真正的交流和合作。更重要的是,线上交流缺乏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深度和互动性,难以建立真正的信任和友谊。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从而形成“信息茧房”。线上交流更容易加剧这种效应,参赛者可能只关注那些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分析,而忽略甚至排斥不同的声音。此外,线上交流也容易导致“群体极化”,使得原本温和的观点变得更加极端。参赛者在参与线上竞赛时,需要警惕这些风险,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接触不同的观点,避免陷入认知偏差。
要实现真正的交流和碰撞,仅仅依靠线上平台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开放的平台机制和更深刻的思考方式。平台应该鼓励参赛者积极互动,提出质疑,挑战权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赞同和转发。参赛者也应该主动突破自己的认知框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批判性的思维来评估各种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推动加密领域的发展。
RootData一直标榜其数据服务的真实性和透明性,并强调“社区共建”的重要性。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差距。在追求数据完美的过程中,RootData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完全客观公正?“社区共建”又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数据的真实性是所有分析的基础。如果数据本身存在错误或偏差,那么基于这些数据所做的分析也将毫无意义。RootData作为数据提供商,有责任确保其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然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验证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难以避免出现人为错误或者技术故障。更重要的是,数据的定义和分类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例如,对于某个项目的“活跃用户”的定义,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RootData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应该公开其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接受社区的监督。
“社区共建”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它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共同完善数据平台。然而,在现实中,“社区共建”往往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方面,普通用户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数据的收集和验证。另一方面,即使用户发现了错误,也很难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处理。更重要的是,社区成员的利益并不总是与RootData的利益一致。有些用户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故意提供虚假或者误导性的信息。RootData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审核机制,鼓励用户积极参与数据共建,并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作为加密领域领先的数据提供商,RootData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它需要不断提升其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为行业提供更客观、更全面的数据支持。这不仅需要RootData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整个社区的共同参与。RootData应该积极与社区沟通,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其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应该加强与其他数据提供商的合作,共同推动加密数据行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可以引入更多的第三方数据源,对数据进行交叉验证,从而提高数据的可靠性。还可以建立一个开放的数据接口,允许其他开发者基于RootData的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更多的价值。
AI Agent 市场看似触底反弹,一场由 Virtuals 领衔的牛市甚嚣尘上。没错,聚光灯只打在 Virtuals 身上,这场涨势,让人依稀看到了去年十月到十一月的影子。彼时,Virtuals 率先推出了 AI Agent 代币化平台,奠定了其在 AI 领域的先锋地位,也为那些愿意进行 “公平启动” 的 AI 项目,提供了一个顶级代币分发网络。
但这次的 “牛市”,真的和上次一样吗? 我对此表示怀疑。这次他们推出了 Genesis Launch,号称是一种更公平的项目启动及早期支持者奖励机制。真的是这样吗? 还是只是换汤不换药,用更精巧的机制,收割散户的韭菜?不得不说,我对此持保留态度。
Virtuals 的 Genesis Launch,乍一看,似乎给市场带来了一股清流。曾经的赌徒们还在 PumpFun 上无脑梭哈各种垃圾项目,梦想一夜暴富;现在,他们似乎可以在每个新项目上线时,稳赚 5 到 10 倍。这种“公平”的假象,迷惑了不少人。
所谓的“公平”,是通过引入“积分”系统实现的。这个机制声称能够协调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新项目采用固定市值和固定供应量的启动模式,均以 112000 枚 VIRTUAL(约合 20 万美元完全稀释估值)的基准市值启动。参与者可以通过持有 VIRTUAL、持有官方指定的顶级 AI Agent 代币,或积极参与 Virtuals 生态的社区讨论来获得积分。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财富再分配游戏。谁掌握了更多的 VIRTUAL? 谁能拿到官方指定的顶级 AI Agent 代币? 最终,还是那些早已入场的“大户”获利。散户想要入场,只能被动接受高价,成为“接盘侠”。
更可笑的是,近期推出的冷却期机制,旨在抑制用户的抛售行为。这进一步提升了 Virtuals Genesis Launchpad 项目的吸引力,因为卖家在出售前不得不多加思考。但这种机制,真的能阻止“大户”的收割吗? 恐怕只会让散户被套得更深吧。
迄今为止,Genesis Launchpad 已被证明非常成功,其中 BasisOS 是最成功的项目,为参与者带来了 200 倍收益。此后,Virtuals 平台上涌现了大量短线交易者,斩获了 5-40 倍的投资回报率。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罢了。有多少人血本无归,又有谁会关注呢?
Genesis Launches 的成功,毫无疑问地将资本和市场的关注度再次拉回了 Virtuals 生态系统,抬高了该平台上几乎所有 AI Agent 项目的估值水平。但这真的是好事吗? 我并不这么认为。当一个生态系统被炒作裹挟,真正的价值反而会被掩盖。
作为交易者和投机者,你甚至可以通过投资品质一般的项目和次优团队来获利,这简直是 Genesis 项目启动机制的讽刺。在这样的模式下,项目估值从 20 万美元被炒作拉升的可能性,远高于后续价格崩盘的风险——特别是当确认项目不存在内部人士或预售轮次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只要你敢赌,就能赚钱。
但这种现象,真的健康吗? 难道 Web3 的创新,就是比谁更会炒作? 更会讲故事? 真正的技术创新,反而被抛诸脑后。
甚至,现在你只需要有一个独特的想法,完全可以直接先发行代币,而不需要实际落地的产品。无需明确目标用户群体,无需验证市场需求,也无需关心收入增长和用户留存。只需要全力制造市场热度并启动项目(有 demo 更好,没有也无所谓)。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简直是对 Web3 精神的亵渎。
任何满足项目基本要求(拥有完善的文档、优秀的产品理念和良好的团队形象)的项目,都能在 Virtuals Genesis Launchpad 上成功发行代币。但文档写得漂亮,理念听起来高大上,团队形象光鲜亮丽,就代表项目真的有价值吗? 恐怕未必。
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明确的是要把投资这些新项目视为短期投机行为,而非中长期的基本面投资。因为十有八九,这些被吹捧为基本面良好的 AI 项目本质上都是垃圾。这句话听起来刺耳,但却是事实。当潮水退去,你就会发现,谁在裸泳。
随着大量低质项目涌现,优质项目(AI 与非 AI)的机遇与缺口也随之扩大。 这就像一片贫瘠的土地,渴望雨水的滋润。 Virtuals 生态,看似繁荣,实则缺乏真正有价值的 DeFi 项目。
两个月前,我曾与 Logarithm\BasisOS 团队交流过。他们的产品,类似于 Ethena 的 Delta 中性策略,但不依赖稳定币。这个团队在 Logarithm 时期就因构建 LPDFi 叙事下的产品而让我印象深刻(利用 Uniswap V3 流动性的产品)。出于对团队的认可,我为他们提供了代币经济模型建议、发行方案等。当时我真心没料到项目会如此暴涨,因为虽然其 DeFi 产品具备基本面,但所谓的 “AI 产品” 显然过于早期。但最终这些都不重要,项目仍在持续跑赢整个市场。
BasisOS 的成功,让我意识到,即使 DeFi 项目在 Virtuals 资产生态发行代币,仍然存在巨大的潜力。即使缺乏通过代币释放激励 TVL 的传统 DeFi 代币经济模型,但 Virtuals 资产生态首发(尤其是当项目拥有强大的 DeFi 产品时)自带的流量效应和市场关注度,将足以确保你的资金库获得充足的 TVL。换句话说,只要你能抓住 Virtuals 的流量,就能成功。
但这真的是 DeFi 的发展方向吗? 难道 DeFi 也要屈服于流量至上的法则? 我对此表示担忧。 DeFi 的本质,应该是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如果 DeFi 项目只想着如何蹭热点,如何吸引眼球,最终只会迷失方向。
除了吸引眼球之外,Virtuals 生态还涌现出了一种类似于 2023-24 年以太坊垃圾项目时代的新趋势和实验。这让我不禁想起那些昙花一现的庞氏骗局式 DeFi 项目。
曾经有一段时间,许多庞氏骗局式 DeFi 项目通过 1-3% 的交易手续费来支撑代币机制,利用这些资金扩张项目资金库,维持庞氏机制运转,并将收益返还给代币持有者。当时的创建者甚至能在一两周内获得数百万美元收入,这得益于当时市场上的代币稀缺以及以太坊用户资金充裕(那時候人們膽子非常大,瘋狂跟風投資垃圾項目)。
现在我们看到,在 AI Agent 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Virtuals 平台通常会对每笔交易收取 1% 的手续费,其中 70% 将返还给项目创建者。其他项目启动平台的交易手续费率普遍在 1%-2% 之间,同时为项目创建者提供 70%-100% 不等的费用返还比例。这种模式,真的可持续吗? 我对此深表怀疑。
由 Allora Network 提供智能支持的 Squidllora 项目(近期已在 auto.fun 平台上线),正在利用创作者费用来扩充其资金库,并通过 Allora 的预测模型推断进行主流加密货币的交易。项目方甚至计划通过交易产生的利润来回购其原生代币。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如果交易模型预测失败,又该如何收场?
对于资金充足的团队来说,这种模式蕴含着强大的潜力,因为他们无需依赖交易手续费来维持运营。这些团队现在可以发行 AI Agent 代币,将其作为营销工具和用户增长漏斗,通过汇聚市场关注度和手续费收入,为启动全新的 AI 实验项目提供初始动力。 但如果 AI 实验项目失败了,这些代币又将何去何从?
这种看似创新的模式,本质上仍然是饮鸩止渴。依靠交易量收入来维持项目运营,最终只会陷入恶性循环。当交易量下降,项目也就走到了尽头。
退一步来看 AI Agent 的前线领域,尽管许多团队都在公开推出产品,但除了 Virtuals 的生态系统外,其他项目都没有太大进展。 这不禁让人思考,Virtuals 的成功,究竟是实力使然,还是仅仅是抓住了风口?
Virtuals 生态估值水平的持续攀升,很大程度上是由 Genesis Launches 推波助澜的。 这波新项目上线潮并不一定意味着基本面或技术层面的实质性改进,其主要驱动因素源自交易结构的重大优化,本质上是更多参与者涌入 Virtuals 生态,因为他们确信能够从中获利。换句话说,大家都是冲着钱来的。
但这种趋势能够持续多久? 一旦现有项目价格触及局部峰值,资金和注意力自然会开始寻找新的出口。部分注意力自然会转向其他生态系统,例如 Creator.Bid、Arc.fun、auto.fun,尤其是那些基本面有明显改善的低市值项目(如新增功能、新产品发布、新的合作伙伴关系等)。这些生态系统,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我对此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Creator.Bid 和 Arc 大概是当下最优质的两个生态了,同时还有一些尚未爆发的被低估潜力项目(比如 Creator.Bid 生态中常见的 3-4 个与子网深度融合或专注构建 Bittensor 产品的标的,以及为 Arc 的 Ryzome 网络贡献力量的握手项目)。这些项目,或许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潜力股。
当然,最佳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其价值时,提前囤积这些代币。但问题是,如何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找到真正的宝藏? 这需要投资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入的研究能力。
尽管诸如 Virtuals 和 AI16Z 这类重要 AI Agent 生态系统的代币价格持续飙升,但许多机构投资者却只能望而却步。 为什么? 因为这些价格暴涨的资产,说白了,只适合小型散户或高风险投机者参与。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机构来说,这种波动性极强的市场,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相关市场的流动性极度匮乏,且 LP 机制存在结构性脆弱问题(在 Virtuals 平台上尤为明显)。缺乏适当的流动性基础设施,加上对去中心化人工智能兴趣的兴起,正促使机构将资金投向去中心化基础设施、自主智能 L1 区块链、去中心化 AI 实验室等领域,而非当前的 AI Agent 代币。 这意味着,机构投资者更看好 AI 的底层技术,而非建立在这些技术之上的应用。
你好奇的这些都是什么代币呢? 它们包括 GRASS、TAO(及其子网)、VANA、FLOCK、PROMPT 以及一系列尚未发行的代币,比如 Nous Research、Pluralis、Prime Intellect 等项目,这些团队正在构建真正具有 Web3 属性的 AI 护城河,将高性能模型的所有权赋予普罗大众(而非中心化的 AI 实验室)。简而言之,这些项目专注于真正复杂的人工智能技术,普通人既难以理解其运作机制,也不清楚该如何参与投资,因为它们代表着去中心化 AI 领域最前沿的创新实践。这些项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长期投资标的,但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和更长的投资周期。
如何根据趋势制定最佳投资策略? 我的策略是,将短期小型 AI Agent 交易(尤其是与实力平平的团队合作的创世项目)所获利润,逐渐投入到去中心化人工智能领域。那些具有基本面价值的 AI 项目需要时间成长,因为它们大多以基础设施为核心,缺乏面向消费者的产品。正如我们所见,ChatGPT、Grok、Anthropic 等模型突然在完成日常任务、实时研究、编程等方面表现出色,未来去中心化的 Web3 模型也终将能胜任 Web2 和 Web3 的原生任务。 这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需要对技术的深刻理解。
这是否意味着你应该大力投资去中心化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我认为,这取决于你对 Web3 成功的定义。在加密领域,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成功往往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炒作和营销策略,而非纯粹的技术实力。用更直白的话说,一个项目能否长期成功,90% 靠营销,10% 靠模型设计。 听起来很可悲,但这就是现实。
成功的关键在于: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供流畅的用户界面与体验,制定周密的启动方案并精准执行,设计可持续的代币经济模型,以及规划有效的用户增长和留存策略,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制胜的营销体系。 换句话说,你需要打造一个让人“用得爽”、“玩得嗨”的项目,并且让大家都知道它。
我的核心投资理念始终是押注那些懂得将营销渠道与技术相结合的团队。 这种逻辑类似于 Web2 时代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垂直 SaaS 公司的策略,这些公司聚焦于细分场景的解决方案,尽管它们背后可能使用通用基础模型,但结合了自身独有的专有数据。 换句话说,你需要找到那些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团队。
我认为这一观点在中短期内会非常具有持久力,尤其是在 Web3 领域,因为一切都是由炒作和社区推动的,而易于理解的事物会更容易推行。复杂的技术难以理解,而简单的故事更容易传播。
加密市场的交易结构也正朝着这一方向推进,公平启动模式逐渐成为市场常态。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其他生态系统中的团队开始更深度地融合技术与市场两大维度。他们既投入更多时间与基础设施项目建立技术合作,又聚焦于营销及市场进入策略,以此将市场热度转化为对实际人工智能技术的关注。 这意味着,Web3 的未来,或许将是技术与营销的共舞,而非单一的技术至上。
Eolas x Algo 搞的这个 Agent Skills Hackathon,美其名曰通过提升代理技能来推动 CreatorBid 生态发展,线上吆喝了 58 位开发者参赛,最后批准了 36 个项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水分不小。说是打破传统模式,让 CreatorBid 代理直接发布技能需求,省去中间环节,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呵呵,这种“精准对接”背后,恐怕是资本的精准收割吧。说白了,就是把开发者当成了廉价劳动力,让他们为自己打造工具,还美其名曰“推动生态发展”。这种把戏,早就见怪不怪了。
什么 Bounty Track、Best Skills Track,不过是噱头。Eolas、Algo、Shogun、AION 这些机构,还有一堆独立代理,慷慨解囊提供资金支持?我呸!这背后的利益链条,谁又能说得清?他们真正在乎的是技术创新吗?恐怕更在乎的是如何利用这些“创新”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攫取更多的利益吧。开发者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直接集成到 Olas Mech Marketplace,实现实时部署落地,然后通过 OLAS 系统给开发者提供激励?这种激励能有多少?恐怕连塞牙缝都不够吧。以 Agent Algo、Eolas 为代表的头部代理,特别肯定这次活动对代理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说这话的时候,他们自己信吗?我反正是不信。这种自卖自夸的把戏,实在让人感到恶心。3 月 20 日活动收官,CreatorBid 团队和代理代表组成的评审团,从创新性和生态影响力双重维度对项目进行综合评判?呵呵,评判的标准是什么?是真正的技术价值,还是对他们有利?用屁股想都知道。
首屆代理贊助 Hackathon 的成就和獎項?别逗了。37 个项目,听起来很多,但有多少是真正有价值的?有多少是能够经受住市场考验的?恐怕大部分都是昙花一现,最终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这些奖项,与其说是对创新的认可,不如说是对资本的献媚。
Agent Toolbox,一套增强 AI 代理功能的工具,包括趋势发现、动态函数生成和任务编排?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用起来怎么样?真的能提高 AI 代理的效率吗?还是只是徒有其表?GridTrade Agent,通过市场和波动性分析,促进自动化交易对选择和网格交易参数优化?这玩意儿靠谱吗?要知道,市场是瞬息万变的,算法再牛逼,也难免有失灵的时候。Polytrader,一个基于 AI 的交易助手,简化 Polymarket 的研究、数据分析和交易执行?呵呵,简化?恐怕是误导吧。把自己的钱交给 AI 去打理,这得多大的心啊?sentimentX,为 MultiversX 区块链智能合约提供 AI 驱动的安全监控,通过检测漏洞实现?这东西真的能防住黑客吗?要知道,黑客的手段是层出不穷的,再严密的防火墙,也难免有漏洞。Brainiac_AI,一个通过链上分析优化 DeFi 策略的平台,并集成非托管钱包?DeFi 本身就是个高风险的领域,再加个 AI,就能降低风险了吗?framew0rk,使用链接到 DeFi 协议的 AI 策略助手简化 DeFi 收益优化?这玩意儿真的能帮你赚钱吗?还是只是让你亏得更快?MythosCraft: AI Storytelling Suite,使用 AI 创建定制化故事内容?这东西能取代真正的作家吗?要知道,故事的灵魂是情感,AI 能理解情感吗?QuanTrade-X,提供 AI 驱动的分析和加密货币交易信号?这东西靠谱吗?要是靠谱的话,他们自己早就发财了,还会来卖给你?ComicVerse AI,利用 AI 根据用户输入创作剧本和图像生成漫画?这东西能取代真正的漫画家吗?要知道,漫画的灵魂是创意,AI 能有创意吗?EOLAS - Submit your own skill: Portfolio Allocation Skill,使用 AI 和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优化加密货币投资组合?这玩意儿真的能帮你赚钱吗?还是只是让你亏得更快?SonicBo,WhatsApp 上的 AI 代理,促进区块链交易?这东西安全吗?要知道,WhatsApp 的安全性一直备受质疑。Zeta Comic Generator,将文本提示转换为 AI 生成的漫画,通过剧本和角色表达来实现?这东西能取代真正的漫画家吗?要知道,漫画的灵魂是创意,AI 能有创意吗?Grid Trading Analyzer Skill,高级分析的 Python 工具,用于识别最佳加密货币网格交易对?这玩意儿靠谱吗?要知道,市场是瞬息万变的,算法再牛逼,也难免有失灵的时候。Trump news Reporter,AI 工具,用于实时监控和报告与特朗普相关的新闻,带有自定义过滤器?这东西有什么用?难道你想靠它来了解特朗普?NFT Appraisal skill,创建用于 NFT 估值的 AI 代理?这东西靠谱吗?要知道,NFT 的价值是很难评估的。AI-Powered Dynamic Skill Selector (DSS),使用多臂赌徒策略进行动态 AI 模型优化?这玩意儿真的能优化 AI 模型吗?还是只是在瞎折腾?CrypTweet,使用 Twitter 情绪为加密货币交易决策提供信息的 AI 交易机器人?这东西靠谱吗?要知道,Twitter 上的情绪是很容易被操纵的。AI Trump News Agent,监控和分析与特朗普相关的新闻,并提供可自定义的报告语气?这东西有什么用?难道你想靠它来了解特朗普?TrumpTracker-AI,汇编和总结与特朗普相关的新闻,从热门标题生成网络迷因?这东西有什么用?难道你想靠它来娱乐?Rigger-,将自然语言转化为 SQL 查询,方便非技术人员访问数据库?这东西方便吗?要知道,SQL 查询本身就是很复杂的。TNS,使用 NLP 跟踪与特朗普相关的新闻,并提供多样化的报道风格?这东西有什么用?难道你想靠它来了解特朗普?Bob Roast Machine,用于创作喜剧吐槽、笑话和网络迷因的 AI 平台?这东西好笑吗?要知道,幽默是很主观的。Agent 47,一个 Telegram 机器人,提供政治新闻以及 AI 生成的网络迷因和事实核查?这东西靠谱吗?要知道,Telegram 的安全性一直备受质疑。
看看这些项目,一大堆都是关于 Trump 的,简直是扎堆了。这难道不是创新枯竭的徵兆吗?难道除了 Trump,就没有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研究了吗?
Eolas 在技术和区块链领域是个重要的参与者?呵呵,谁给他们颁的奖?靠着提升交易透明度的区块链解决方案闻名?说得比唱的还好听。区块链这东西,本来就该是透明的,搞个“透明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出来,不就像是卖空气清新剂,然后告诉你“我们这个空气是干净的”一样可笑吗?真要透明,先把他们自己内部的账目公开一下,敢吗?
继续专注于区块链的研究与开发,解决行业挑战以推动未来进展?说的真好听,解决啥行业挑战了?推动啥未来进展了?不就是拿着投资人的钱,搞一些华而不实的项目,然后到处吹嘘,给自己脸上贴金吗?这种“研究与开发”,说白了就是画饼充饥,骗骗外行人还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他们能搞出来吗?恐怕很难吧。毕竟,Eolas 这种公司,最擅长的就是炒概念、讲故事,真要让他们沉下心来搞技术,恐怕比登天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