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升级 区块链应用 以太坊 区块链投资
这篇文章很好地总结了区块链技术目前的现状、挑战和未来趋势,特别是对可扩展性、安全...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应用场景也从最初的数字货币拓展到金融、供应链、医疗、版权保护等多个领域。然而,当前区块链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可扩展性、安全性、隐私性以及监管等问题。本文将探讨区块链技术升级改造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区块链技术升级改造现状 目...
还有 4 人发表了评论 加入44人围观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应用场景也从最初的数字货币拓展到金融、供应链、医疗、版权保护等多个领域。然而,当前区块链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可扩展性、安全性、隐私性以及监管等问题。本文将探讨区块链技术升级改造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区块链技术升级改造现状 目...
还有 4 人发表了评论 加入44人围观随着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加密货币行业和传统行业相互融合的用例,加密信用卡建立了加密货币和传统金融之间的桥梁,使得消费加密货币变的非常简单。
传统的出金方式要将资金换成法币再消费,资金转换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和汇率的损耗,eUSD Card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发行的信用卡,能直接消费加密货币,减少了法币和数币之间兑换的时间成本。 第二个痛点是,部分地区因银行基础设施问题无法快速方便地获得美金支付的能力,对于手头没有VISA/MASTER卡的中小企业主来说,当需要订阅的服务只能支持VISA/Master卡时,能快速拥有一张VISA/MASTER卡能快速解决问题。
支持10+种加密货币充值
目前支持的币种:
能在各大电子钱包使用
支持发布联名卡
借助VISA卡组织网络
多重安全防护
eUSD Card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
Web3用户:
Web3用户天然有将加密货币用于日常消费的需求,以往的经验中,往往是将加密货币转成法币,这个转换需要的时间和转化成本。Web3用户可以直接充值即可使用卡片。
订阅云服务/Saas/广告:
大多数线上云服务、SAAS软件支持VISA/Master卡进行支付例如,我们的客户将eUSD Card用于Facebook广告,Facebook广告的平台风控规则比较严格,稍有不慎就会被封号,一旦封号就会陷入业务停滞的危险。eUSD Card支持多卡功能和限额功能,降低封号之后无卡可用的境地,同时方便企业和个人进行账单和资金管理。
经常外出旅行的“空中飞人”:
这类用户核心诉求第一是强大的跨境支付能力,eUSD Card几乎支持任意币种,支持超过5000万商户进行支付,能完美满足跨境支付的需求。第二是防止盗刷。针对防盗刷,eUSD Card的建议是限制卡片的消费额度,开启3DS验证,一旦发现盗刷行为,立刻冻结卡片,最好绑定Apple/Google等信誉良好的钱包使用,这类钱包不会暴露您的卡号/CVC等敏感信息。
远程&跨境支付:
随着远程和跨国办公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进行跨境支付服务费、房租、工资等。eUSD允许通过转账非常方便地将资金转给收款人,同时也支持将eUSD Card绑定到付款平台和支付平台进行代扣等。
eUSD.com 是一家区块链技术企业,专注于加密钱包和支付解决方案,致力于降低加密货币的使用门槛。团队成员有超过10余年的金融服务行业的经验,核心成员来自于知名金融公司。
官方网站: https://eusd.com
Twitter: @eUSD_Card
联系方式: cs@eusd.mail.com
点击开卡: 连接
终于,靴子落地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纸《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看似为沉寂已久的资本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实则更像是一场迟来的“解放”。回望过去几年,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疫情冲击,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日渐收窄,风险偏好也愈发保守。在“稳增长”的宏观背景下,监管层放松险资入市的缰绳,既是顺应时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然而,这真的是一场“解放”吗?恐怕未必。险资的本质仍然是“老百姓的保命钱”,肩负着对未来风险的兜底责任。在资本市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当下,放宽险资入市,无异于让一群“穿着盔甲的士兵”赤膊上阵,稍有不慎,便可能伤筋动骨,甚至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这场“解放”,更像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赌的是中国经济的未来,赌的是监管层的智慧,赌的更是数百万投保人的身家性命。
表面上看,这次监管调整是对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的优化,简化了档位标准,上调了部分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这无疑释放了一个信号:鼓励险资更积极地参与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股权性资本。但如果深入剖析,这更像是一次“无奈”的放水。
截至2024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超过33万亿元,其中权益类投资规模至少6.57万亿元。这组数据看似庞大,但放在整个资本市场的大盘子里,仍然显得有些单薄。更重要的是,这6.57万亿元的投资回报率究竟如何?有多少是真正盈利的?又有多少是账面浮盈?恐怕只有保险公司自己心里最清楚。在经济下行周期,资产质量普遍承压,险资的“家底”是否真的殷实,恐怕要打上一个问号。而“底气”不足,又如何能支撑起“服务实体经济”的重任?
对于监管的松绑,公募基金自然是“热烈欢迎”。毕竟,这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流入,更多的管理费收入。易方达基金的相关负责人高调表示,此举有利于促进保险业更好发挥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优势,为资本市场引入“源头活水”。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场面上的客套话。险资的入市,固然能带来增量资金,但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在“僧多粥少”的市场环境下,公募基金能否分到一杯羹,还要看各自的本事。更何况,险资往往偏好低风险、稳收益的投资标的,这无疑会挤压公募基金的生存空间,迫使它们在风险更高的领域寻找机会,从而加剧市场的波动。
《通知》的核心在于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权益投资空间,上调了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这无疑给了保险公司更大的操作空间,也让市场对增量资金的入场充满期待。但问题在于,这涌入的究竟是“活水”,还是可能带来破坏的“洪水”?
表面上看,比例上限上调,保险公司可以更灵活地配置资产,追求更高的收益。但实际上,真正的受益者恐怕是那些急需资金的上市公司。在IPO收紧、再融资受限的背景下,险资的入场无疑为它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然而,这些上市公司是否真的具备投资价值?它们的财务报表是否经得起推敲?险资在追逐高收益的同时,是否会忽略风险,最终成为“韭菜”?
市场普遍预期,此次政策调整将带来万亿元级别的增量资金。这无疑给低迷的A股市场带来了一丝希望,仿佛一场“及时雨”,滋润着干涸的土地。但如果这万亿资金只是追逐短期热点,炒作概念题材,那么它带来的不是真正的增长,而只是一剂“兴奋剂”,短期内刺激市场,长期来看却会加剧泡沫,最终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更何况,险资的投资风格往往偏向保守,它们是否真的愿意冒险进入高风险的领域,还有待观察。
《通知》明确提出,提高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集中度比例,引导保险资金加大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力度,精准高效服务新质生产力。这无疑给险资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也让市场对“新质生产力”概念股充满期待。但问题在于,这究竟是险资的“诗与远方”,还只是资本市场玩弄的“新游戏”?
允许保险公司投资单一创业投资基金的账面余额占该基金实缴规模的比例不得高于30%,这意味着险资可以更集中地投资于少数几家创业投资基金。这看似提高了投资效率,但也加大了投资风险。如果这些创业投资基金未能成功,或者投资标的出现问题,那么险资将面临巨大的损失。更何况,创业投资本身就是一场“豪赌”,成功率极低,险资能否承受这样的风险?
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低碳……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代表着中国经济的未来,也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涌入。但这些领域技术迭代快,竞争激烈,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风险偏好保守的险资来说,进入这些领域,无疑是进入了一个“无人区”,既要面对技术风险,又要面对市场风险,还要面对政策风险。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贸然进入这些领域,很可能会血本无归。更何况,一些所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过是地方政府为了骗取补贴而搞出来的“政绩工程”,险资如果不加甄别,很可能会成为“接盘侠”。
《通知》还提出,放宽税延养老比例监管要求,明确税延养老保险普通账户不再单独计算投资比例,助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这看似是一项“惠民政策”,旨在鼓励居民通过购买税延养老保险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但仔细分析,却更像是一张“画饼充饥”的空头支票。
税延养老保险普通账户权益投资比例与其他保险产品普通账户合并计算,不再单独计算,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可以更灵活地配置税延养老保险的资产,提高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从而追求更高的收益。但问题在于,这种“灵活配置”是否真的有利于投保人?权益类资产的风险较高,如果投资失败,谁来承担损失?是保险公司,还是投保人?更重要的是,目前税延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仍然很小,真正能享受到这项政策红利的人并不多。那么,这项政策的意义究竟何在?是为了惠及大众,还是为了给保险公司增加业务?
险资可通过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提升长期收益,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却充满了不确定性。资本市场的波动性极大,谁也无法保证长期收益一定能够实现。更何况,养老金的投资期限很长,几十年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到时候,通货膨胀会吞噬掉多少收益?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些都是未知数。因此,所谓的“长期收益提升”,很可能只是“水中月”,看得见摸不着,或者只是“镜中花”,美丽却虚幻。
《通知》被解读为标志着险资运用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转型。通过引导险资从被动配置转向主动挖掘企业长期价值、从短期收益导向转向战略投资布局,将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推动资本市场的长期高质量发展。但这种转型究竟是“华丽转身”,还是“自我安慰”,恐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过去,险资主要依靠规模扩张来获取收益,通过不断扩大资产规模,赚取利差。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险资必须转型,从被动配置转向主动挖掘企业长期价值,从短期收益导向转向战略投资布局。但这并非易事。主动挖掘企业长期价值需要专业的投资能力和深入的研究,战略投资布局需要对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有深刻的理解。而这些,恰恰是目前大多数险资所缺乏的。
优化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提高机构投资者占比,降低散户占比,这是监管层一直努力的方向。险资的入市,无疑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但问题在于,机构投资者并非天然就比散户更理性、更成熟。如果机构投资者只是追逐短期利益,炒作概念题材,那么即使机构投资者占比再高,也无法改变资本市场的投机氛围。更何况,险资的投资风格往往偏向保守,它们是否真的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去支持那些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如果它们只是投资于那些已经成熟的大型企业,那么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的优化,很可能只是一种“理想蓝图”,永远无法实现。
特朗普又来了,带着他那标志性的、充满争议的“对等关税”。别被“对等”这两个字迷惑,这根本不是什么公平贸易的象征,而是一把悬在全球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4月3日那两纸行政令,明面上是对所有贸易伙伴一视同仁地加征关税,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敲诈勒索”,目标直指那些他眼中“占了美国便宜”的国家。34%的对华关税,更是毫不掩饰的霸凌姿态。
特朗普声称要重振美国制造业,这听起来像个美好的承诺,但实际上更像是一场拙劣的政治表演。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是结构性问题,是全球化浪潮下资本逐利的必然结果,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扭转。指望靠加征关税就能让企业乖乖回流,简直是天方夜谭。更何况,美国劳动力成本高企,熟练工人短缺,即使企业愿意回来,又能扩大多少生产规模?
说白了,特朗普的真正目的根本不是为了重塑制造业,而是为了维护美国的科技霸权,同时转移国内矛盾,为他那不断膨胀的债务帝国寻找新的出路。他试图通过关税大棒,逼迫其他国家在科技领域让步,购买更多的美国国债,甚至甘愿接受不平等的贸易条款。这哪里是贸易,分明是赤裸裸的掠夺。
特朗普玩弄“极限施压”的伎俩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先是挥舞着关税大棒,制造恐慌,搅乱市场,然后再抛出一个“谈判窗口”,诱导对方让步。这种“先打后谈”的套路,看似精明,实则短视。他以为可以像过去那样,通过制造紧张气氛,逼迫对方屈服。但他似乎忘记了,世界已经变了,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羔羊。
财政部长贝森特所谓的“关税上限”和“商量余地”,不过是缓兵之计。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一种“谈判大门敞开”的假象,诱使其他国家主动让步。但这更像是一种饮鸩止渴,短期内或许能够缓解一些压力,但长期来看,只会损害美国的信誉,加剧全球贸易的紧张局势。
然而,这次特朗普似乎失算了。中国的反击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坚决,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这不仅仅是一场贸易战,更是一场关于国家尊严和经济主权的捍卫战。
研究表明,之前的贸易战中,美国加征的关税几乎全部由美国自身承担。如今,贸易摩擦已经进入“硬碰硬”的阶段,美国的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剧,滞胀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面对不断攀升的通胀数据和日益疲软的经济数据,美联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高通胀迫使美联储维持高利率,以抑制物价上涨;另一方面,高利率又会加剧经济衰退的风险。鲍威尔左右为难,既不敢贸然降息,又不敢继续加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国经济在滞胀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当前的局势与1930年代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时,美国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大幅提高关税,结果引发了全球性的贸易战和经济衰退。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贸易保护主义只会适得其反,最终损害所有国家的利益。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无论是关税的力度,还是覆盖的范围,都远超当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如果这场贸易战继续升级,全球贸易量必然会大幅萎缩,全球经济将面临更严重的通缩压力。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历史经验和经济规律的理性判断。
中国的反击,是这次事件中最值得玩味的一环。面对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北京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予以回击。对美国商品加征关税,将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限制稀土出口……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对特朗普政府的警告,更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绝不动摇。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稀土出口的管制。稀土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在高端制造、国防科技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掌握着稀土产业链的绝对话语权。限制稀土出口,无疑是对美国科技霸权的一次精准打击。
但也有人担心,这种做法是否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毕竟,稀土出口管制也会影响中国自身的经济利益。在我看来,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但与国家安全和经济主权相比,短期的经济损失是完全可以承受的。更何况,中国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多元化供应渠道,来降低对稀土出口的依赖。
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A股市场无疑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如果美国真的对中国商品加征54%的关税,势必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的拖累。出口企业利润下滑,就业压力增大,消费信心受挫……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后果。
但与此同时,A股市场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可能会加大刺激内需的力度,推出一系列宽松政策,以提振经济增长。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大力发展国内市场,推动产业升级,A股市场完全有可能逆势上涨。
很多人只看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却忽视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优势。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些都是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重要保障。
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策,以应对各种挑战。我相信,在危机面前,中国经济完全有能力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最终指向的,是美国自身的一场豪赌。他似乎正在“经济衰退”和“债务危机”之间,选择前者。这种选择,看似疯狂,实则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逻辑。
对美国而言,债务危机的威胁远大于经济衰退。美元作为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其发债能力建立在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之上。一旦美国爆发债务危机,美元的地位将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引发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相比之下,经济衰退虽然痛苦,但却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缓解,甚至可以通过外部因素来转嫁。特朗普深谙此道,他或许认为,即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也可以将责任推给中国或其他国家,以此来转移国内矛盾,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
这场豪赌,赌的是美国的未来,也是全球经济的命运。特朗普正在用一种极具风险的方式,试图解决美国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但这种做法,很可能适得其反,将美国乃至全球经济拖入更深的泥潭。最终,谁将为这场豪赌买单?或许,答案将在未来几年逐渐揭晓。
孫宇晨在香港「BUIDL 2025」加密大會上的發言,再次將 TRON 生態,尤其是其穩定幣業務推到聚光燈下。動輒幾百億美元的數據,聽起來很唬人,但數字背後,有多少是真金白銀的應用,又有多少是左手倒右手的虛假繁榮?
孫宇晨提到 TRON 上的穩定幣規模超過 600 億美元,一個月增長 50 億美元。數據很漂亮,但我們得問問自己,這些穩定幣真的被用於實體經濟了嗎?還是主要在交易所裡空轉,為各路妖魔鬼怪提供流動性?
畢竟,TRON 一直以來都與各種高風險的 DeFi 項目和賭博類應用聯繫緊密。這些項目往往打著高收益的旗號,吸引用戶投入資金,但實際上卻是擊鼓傳花的龐氏騙局。穩定幣在這些項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了炒作和洗錢的工具。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 USDT 在 TRON 上的應用。USDT 作為市場上最大的穩定幣,確實為加密貨幣交易提供了便利。但問題是,TRON 上的 USDT 是否過於集中?如果 USDT 的發行方 Tether 稍有風吹草動,TRON 生態是否會受到巨大衝擊?
孫宇晨大力推廣 TRON 推出的去中心化穩定幣 USDD,聲稱其具有安全和自主掌控的優勢。聽起來很美好,但去中心化真的能解決所有問題嗎?
USDD 的運作機制是通過算法來調節供需,維持其與美元的錨定。但這種算法穩定幣的模式,在過去已經被證明是極其脆弱的。Terra Luna 的崩盤就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一旦市場對 USDD 失去信心,其價格很可能脫錨,引發死亡螺旋。
孫宇晨預計今年 TRON 上的 USDT 市值可能達到 1000 億美元,USDD 有望達到 10 億美元規模。這個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市場的信心。如果 TRON 生態不能擺脫高風險項目的陰影,USDD 的增長空間將會非常有限。
孫宇晨提到,他朋友 2013 年收到一枚比特幣,直到 2025 年才想起變現的故事,以此說明大眾對加密貨幣認知不足。這個故事確實反映了一個現實,但問題是,僅僅普及知識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嗎?
很多人不了解加密貨幣,是因為缺乏相關知識。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不信任加密貨幣。畢竟,加密貨幣市場充斥著詐騙、跑路和市場操縱。普通人很難分辨哪些是靠譜的項目,哪些是騙局。
孫宇晨本人就備受爭議。從早年的炒作和營銷,到後來的天價午餐事件,他的一系列行為都讓他在圈內圈外飽受詬病。這樣一個人來推廣區塊鏈普及,難免讓人覺得有些諷刺。
要真正推動區塊鏈普及,需要的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建立起用戶的信任。這需要行業參與者共同努力,規範市場行為,打擊詐騙和操縱,讓普通人能夠安心地參與其中。
孫宇晨介紹了 TRON 推出的 Gasfree 新功能,聲稱可以降低使用門檻,助力機構接入。這個功能聽起來很誘人,但我們需要仔細分析其背後的邏輯。
Gas 費是區塊鏈交易中不可避免的成本。通過 Gasfree 功能,TRON 實際上是將 Gas 費轉嫁給了其他參與者,例如 USDT 的發行方。這種做法雖然可以降低用戶的直接成本,但並不能真正消除 Gas 費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Gasfree 功能是否會帶來新的安全風險?如果 Gas 費由第三方支付,是否會出現惡意攻擊者利用這一漏洞,大量發起交易,消耗網絡資源?這些問題都需要仔細考量。
孫宇晨強調安全至關重要,並提到了 Bybit 因多籤智能合約遭受 15 億美元損失的事件。安全問題一直是 Web3 的阿喀琉斯之踵。智能合約漏洞、私鑰丟失、黑客攻擊等風險時刻威脅著用戶的資產安全。
孫宇晨強調 TRON 的去 KYC 特性,聲稱這可以保護用戶的隱私。但去 KYC 也意味著缺乏監管,為洗錢、恐怖融資等非法活動提供了溫床。在享受自由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要承擔相應的風險?
一個健康的加密貨幣生態,需要在自由和監管之間找到平衡。完全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雖然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卻可能滋生更多的犯罪。
孫宇晨提到公司啟用了高級安全工具,以應對 AI 發展帶來的偽造風險。AI 技術的發展確實給金融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偽造圖像、視頻等變得更加容易,這可能導致身份盜竊和詐騙。
Web3 需要不斷創新安全技術,應對 AI 帶來的威脅。例如,可以使用區塊鏈技術來驗證身份信息的真實性,防止 AI 偽造身份。
總之,孫宇晨在「BUIDL 2025」大會上的發言,既有對行業發展的思考,也有對 TRON 生態的推廣。但我們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維,仔細分析其背後的邏輯和潛在風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加密貨幣的本質,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