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很实用,表格对比清晰明了,对医保快递三轮车保险的选择有很大帮助。就是希望能看...
快递行业蓬勃发展,医保快递三轮车的保险问题日益重要。为三轮车投保不仅保障从业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也为业务稳定运行保驾护航。选择合适的保险,需要仔细权衡多方面因素。 首先,明确自身需求。不同运营模式和区域,风险侧重点不同。例如,市区行驶风险较高,需关注碰撞险;偏远地区则需考虑自然...
还有 9 人发表了评论 加入276人围观快递行业蓬勃发展,医保快递三轮车的保险问题日益重要。为三轮车投保不仅保障从业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也为业务稳定运行保驾护航。选择合适的保险,需要仔细权衡多方面因素。 首先,明确自身需求。不同运营模式和区域,风险侧重点不同。例如,市区行驶风险较高,需关注碰撞险;偏远地区则需考虑自然...
还有 9 人发表了评论 加入276人围观随着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加密货币行业和传统行业相互融合的用例,加密信用卡建立了加密货币和传统金融之间的桥梁,使得消费加密货币变的非常简单。
传统的出金方式要将资金换成法币再消费,资金转换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和汇率的损耗,eUSD Card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发行的信用卡,能直接消费加密货币,减少了法币和数币之间兑换的时间成本。 第二个痛点是,部分地区因银行基础设施问题无法快速方便地获得美金支付的能力,对于手头没有VISA/MASTER卡的中小企业主来说,当需要订阅的服务只能支持VISA/Master卡时,能快速拥有一张VISA/MASTER卡能快速解决问题。
支持10+种加密货币充值
目前支持的币种:
能在各大电子钱包使用
支持发布联名卡
借助VISA卡组织网络
多重安全防护
eUSD Card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
Web3用户:
Web3用户天然有将加密货币用于日常消费的需求,以往的经验中,往往是将加密货币转成法币,这个转换需要的时间和转化成本。Web3用户可以直接充值即可使用卡片。
订阅云服务/Saas/广告:
大多数线上云服务、SAAS软件支持VISA/Master卡进行支付例如,我们的客户将eUSD Card用于Facebook广告,Facebook广告的平台风控规则比较严格,稍有不慎就会被封号,一旦封号就会陷入业务停滞的危险。eUSD Card支持多卡功能和限额功能,降低封号之后无卡可用的境地,同时方便企业和个人进行账单和资金管理。
经常外出旅行的“空中飞人”:
这类用户核心诉求第一是强大的跨境支付能力,eUSD Card几乎支持任意币种,支持超过5000万商户进行支付,能完美满足跨境支付的需求。第二是防止盗刷。针对防盗刷,eUSD Card的建议是限制卡片的消费额度,开启3DS验证,一旦发现盗刷行为,立刻冻结卡片,最好绑定Apple/Google等信誉良好的钱包使用,这类钱包不会暴露您的卡号/CVC等敏感信息。
远程&跨境支付:
随着远程和跨国办公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进行跨境支付服务费、房租、工资等。eUSD允许通过转账非常方便地将资金转给收款人,同时也支持将eUSD Card绑定到付款平台和支付平台进行代扣等。
eUSD.com 是一家区块链技术企业,专注于加密钱包和支付解决方案,致力于降低加密货币的使用门槛。团队成员有超过10余年的金融服务行业的经验,核心成员来自于知名金融公司。
官方网站: https://eusd.com
Twitter: @eUSD_Card
联系方式: cs@eusd.mail.com
点击开卡: 连接
2025年4月11日,安凯微这只股票,收盘价定格在12.25元,涨幅5.88%,看似喜人。成交量也放得挺大,20.39万手,成交额高达2.48亿元。不过,数字背后,暗流涌动。
从资金流向来看,主力资金净流入2236.91万元,占总成交额的9.03%,这似乎是股价上涨的主要推手。但同时,游资却在净流出,金额也不小,1770.11万元,占总成交额的7.15%。散户也没闲着,跟着流出466.8万元,占总成交额的1.88%。
这就有点意思了。主力在买,游资和散户在卖,这到底唱的是哪出戏?一种可能性是,主力在拉高股价,吸引游资和散户跟风,然后高位套现。当然,这只是猜测,具体情况还得结合盘面和公司基本面来分析。
再看看融资融券数据。当天融资净买入736.6万元,说明投资者对安凯微的后市还是有一定信心的,愿意借钱买入。但是,融券余量为0,这说明市场上做空安凯微的力量很弱,或者说,根本没有人愿意做空。
融资融券余额高达2.18亿元,这说明安凯微的杠杆率比较高,股价波动会比较大。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既是机会,也是风险。
最后,我们来看看安凯微的基本面。2024年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同比略有上升,但归母净利润却大幅下降,亏损严重。特别是第三季度,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高达6102.66%!这数据简直惨不忍睹。
再看看毛利率,只有18.49%,这在芯片行业里算是比较低的。说明安凯微的产品竞争力不强,或者成本控制能力不足。
综合来看,安凯微这只股票,短期内股价可能会受到资金流向的影响而出现波动,但长期来看,还是要看公司的基本面。如果公司不能改善盈利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那么股价上涨的空间可能会受到限制。
对于投资者来说,现在介入安凯微,需要谨慎。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有交易性机会,但长期来看,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如果你对芯片行业有深入的研究,并且对安凯微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那么可以考虑适当配置。但如果你只是想跟风炒作,那么最好还是远离这只股票,以免被套牢。
银联高调宣布与瑞穗银行、UC卡公司在日本达成二维码支付合作,这绝非简单的商业合作,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支付渗透”。瑞穗银行是什么角色?它是日本金融业的巨头,它的“屈服”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日本本土支付壁垒的松动。一直以来,日本在支付领域相对保守,本土支付体系根深蒂固。如今,瑞穗银行旗下J-coin Pay竟然接纳了银联二维码,这背后恐怕不仅仅是看到了中国游客的消费潜力,更是对银联背后所代表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忌惮。这不禁让人怀疑,日本的金融自主性是否正在被蚕食?
银联作为唯一的中国支付品牌“赞助”日本大阪世博会,这更像是一场“阳谋”。世博会历来是展示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舞台,银联的参与,无疑将中国支付品牌推向了全球聚光灯下。然而,文化搭台的背后,必然是经济唱戏。银联看中的绝不仅仅是品牌曝光,而是借世博会之机,进一步扩大其在日本乃至全球的支付版图。这让人不得不警惕,银联是否会利用世博会的影响力,强行推广其支付标准,挤压其他支付品牌的生存空间?要知道,支付标准的背后,是数据控制权和经济利益的博弈。
银联宣称中国游客可以通过云闪付APP在日本实现“出海无障碍”支付,这听起来很美好,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数据野心。云闪付APP不仅仅是一个支付工具,更是一个庞大的数据收集器。当中国游客在日本使用云闪付APP进行支付时,他们的消费习惯、地理位置、甚至个人偏好,都会被银联掌握。这些数据对于银联来说,是宝贵的商业资源,可以用于精准营销、风险控制、甚至影响政策制定。那么,这些数据的安全性如何保障?是否存在被滥用的风险?更进一步,当银联掌握了大量海外用户的数据,是否会对其他国家的数据安全构成威胁?
银联为了推广其二维码支付,不惜在日本推出各种补贴和优惠活动,这实质上是一场“价格战”。表面上,这是为了吸引用户,提升市场份额。但实际上,银联的真实目的恐怕远不止于此。通过补贴,银联可以快速抢占市场,建立用户粘性,并挤压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补贴可以帮助银联收集用户数据,了解用户行为,从而更好地调整其市场策略。然而,这种依赖补贴的模式是否可持续?一旦补贴停止,用户是否会转向其他支付方式?银联是否会陷入“补贴依赖”的陷阱?
2025年4月,那根熟悉的、带着特朗普时代烙印的关税大棒再次挥下,全球市场瞬间被抽走了赖以生存的氧气。美股那脆弱的神经再次崩断,加密货币市场更是尸横遍野,比特币像一艘失去引擎的破船,在两天内跌去了超过10%的价值;以太坊更惨,直接上演了一出自由落体式的崩盘,狂泻20%。短短24小时,超过16亿美元的资金灰飞烟灭,爆仓的哀嚎响彻云霄。
恐慌像瘟疫一样蔓延,投资者们那可怜的目光,如同溺水者抓住最后一根稻草,齐刷刷地投向了美联储。他们渴望,甚至带着近乎绝望的期望,美联储能再次祭出降息这一屡试不爽的“神药”,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然而,美联储的沉默,却比任何一次暴跌都更令人不安。降息,这柄悬在市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究竟何时才会落下?在通胀这头猛兽的威胁,与经济增长这匹老马的疲态的双重夹击下,美联储那群西装革履的决策者们,究竟会在何时松动他们那紧绷的货币政策?
这绝不仅仅是一场枯燥的数据游戏,更是一场关于市场信心的残酷考验,一场关于宏观经济的血腥博弈。它考验着美联储的智慧,也拷问着每一个投资者的灵魂。我们是否应该继续相信那套老掉牙的“央妈救市”的剧本?还是应该正视那头正在逼近的灰犀牛?
美联储的降息,从来都不是儿戏,更不是什么心血来潮的即兴表演。每一次的降息,都是在危机爆发,或者经济面临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痛苦选择。回顾过去那些决定性的瞬间,我们或许能从历史的剧本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提炼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降息逻辑,为解读当前的关税危机,提供一些参考,哪怕只是一点点。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轰然倒塌,彻底点燃了全球金融海啸的导火索。次贷危机像癌细胞一样,迅速扩散,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脆弱性暴露得淋漓尽致。银行间信用市场瞬间冻结,整个金融系统仿佛被抽空了血液,奄奄一息。标准普尔500指数全年跌幅高达38.5%,道琼斯指数在10月更是上演了单周暴跌18%的惨剧。
失业率像脱缰的野马,从年初的5%一路狂奔至年底的7.3%,并在随后的几年里,攀升至10%的峰值。VIX恐慌指数,这个衡量市场情绪的晴雨表,飙升至80以上,达到一个令人窒息的高度。美元LIBOR-OIS利差,这个反映银行间信任程度的关键指标,从10个基点暴涨至364个基点,这意味着银行间的信任已经彻底瓦解,整个金融系统岌岌可危。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美联储终于坐不住了。他们在2007年9月率先降息50个基点,将利率从5.25%下调至4.75%。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2008年,美联储的行动更加激进。10月,他们连续两次降息,累计降幅高达100个基点。12月,他们更是将利率降至0%-0.25%的超低区间,几乎是零利率。与此同时,美联储还推出了量化宽松(QE)政策,像一个绝望的赌徒一样,向市场注入了数万亿美元的流动性,企图力挽狂澜。
触 发 密 码:金融系统性风险(银行倒闭,信用冻结)与经济衰退(GDP连续负增长)。 通胀压力在危机初期被迅速掩盖,核心PCE从2.3%跌至1.9%,为降息腾出了空间。 美联储优先保金融稳定与就业,利率“归零”成为必然。
2018-2019年,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全球供应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美国GDP增速从2018年的2.9%放缓至2019年中期的2.1%,制造业PMI跌破50,降至47.8,这意味着经济活动已经开始收缩。标准普尔500指数在2018年末一度下跌19%,10年期与2年期美债收益率曲线倒挂,发出了经济衰退的预警信号。
企业投资信心下滑,整个市场弥漫着悲观情绪。但奇怪的是,失业率却依然稳定在3.5%的低位,仿佛与整个大环境格格不入。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联储再次选择了降息。2019年7月,他们降息25个基点,将利率从2.25%-2.5%下调至2%-2.25%。9月和10月,他们又各降25个基点,最终将利率降至1.5%-1.75%,全年累计降幅高达75个基点。
但这一次的降息,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很多人认为,这并非是真正的危机应对,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预防性放水。
触 发 密 码:经济放缓迹象(制造业萎缩,投资下降)与全球不确定性(贸易战),而非全面衰退。 通胀温和,核心PCE维持在1.6%左右,低于2%目标,为预防性降息提供了余地。 美联储意在缓冲外部冲击,避免经济硬着陆。
2020年3月,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全球经济瞬间陷入停摆状态。美股在3月9日、12日、16日,连续三次触发熔断机制,标准普尔500指数单日最大跌幅高达9.5%,VIX恐慌指数飙升至75.47,创下历史新高。
美元流动性危机显现,投资者疯狂抛售资产换取现金,美元指数(DXY)从94.5急升至103,创下三年新高。原油价格崩盘,WTI原油跌至20美元以下,整个世界仿佛都陷入了黑暗之中。
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美联储再次开启了“直升机撒钱”模式。2020年3月3日,美联储紧急降息50个基点至1%-1.25%;3月15日,他们再次紧急降息100个基点至0%-0.25%,并重启大规模量化宽松(QE)政策,购债规模迅速扩大至数千亿美元。
触 发 密 码:金融市场流动性枯竭(美债抛售,信用市场冻结)与经济停摆风险(封锁措施导致需求骤降)。 通胀在危机初期被忽视,核心PCE从1.8%跌至1.3%,美联储优先稳定市场,防止系统性崩溃。
通过对这三次标志性降息事件的剖析,我们可以提炼出美联储降息的三大核心条件:
这三大条件,就像三把锁,只有同时打开,才能释放出降息这头被囚禁的猛兽。
2025年4月7日,全球市场被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搅得天翻地覆,一片狼藉。美股科技股首当其冲,遭遇血洗,标准普尔500指数盘中跌幅一度超过4.7%,那根脆弱的神经仿佛随时都要崩断。加密货币市场更是哀鸿遍野,与美股同步上演跳水大戏。
然而,面对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却显得异常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冷酷。他在上周五的表态中轻描淡写地说:“经济仍然处于良好状态,我们不会急于对市场动荡做出反应。”
鲍威尔的底气,或许来自于那依然顽固的高通胀。目前,核心PCE通胀率仍然维持在2.8%的高位,远高于美联储设定的2%的目标。更糟糕的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推高物价,让通胀这头怪兽更加难以驯服。在高通胀的阴影下,降息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与此同时,市场却不断发出令人不安的信号,加剧着紧张情绪。根据Tradingview的数据,债券波动率指数(MOVE Index)在4月8日突破137点,创下“七连阳”的记录,逼近了Arthur Hayes预测的140点“临界线”。Hayes曾警告说:“如果MOVE Index持续升高,那些加杠杆交易国债和公司债的交易者,将因为保证金要求提高而被迫抛售,这将是美联储誓死捍卫的市场。一旦突破140,那就是崩盘后放水的信号。”
现在,MOVE Index距离Hayes设定的“末日红线”仅一步之遥,这意味着债券市场的压力正在迅速积聚,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这就像一座被不断抬高的堰塞湖,一旦超过承受极限,洪水将倾泻而下,吞噬一切。
在美联储降息这个议题上,市场充斥着各种声音,如同一个嘈杂的菜市场。每个人都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市场的走向,但最终却往往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
贝莱德CEO拉里·芬克就毫不客气地给那些期盼降息的投资者泼了一盆冷水。他断言:“美联储年内降息四五次的可能性为零,利率甚至可能不降反升。” 芬克认为,鲍威尔之所以如此强硬,是因为非农数据依然稳健,通胀的隐忧挥之不去,短期内美联储很难耗费宝贵的政策“子弹”。
然而,高盛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预测。他们认为,如果经济没有陷入衰退,美联储可能会从6月开始连续降息三次,将利率降至3.5%-3.75%的区间。但如果衰退真的降临,那么降息的幅度可能会高达200个基点,彻底开启“放水”模式。
美联储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透露出一种焦虑和矛盾的情绪。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在4月8日表示:“美国经济的硬数据表现空前良好,但关税与反制措施可能会重现供应链中断和高通胀的局面,这令人担忧。”
这种不确定性让政策制定者们陷入两难:降息可能会助长通胀,让局面更加失控;但如果选择观望,则可能会错失救市的窗口,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专家们各执一词,互相矛盾,让投资者们更加迷茫。他们就像一群站在十字路口的旅人,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前进。是应该相信贝莱德的谨慎,还是应该拥抱高盛的乐观?或许,唯一的答案,就是保持独立思考,不要被任何一方的声音所左右。
综合历史经验与当前的复杂局势,美联储降息的最终决定,可能需要以下几个关键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显现,才能真正触发:
通胀显著緩和:核心PCE通胀率必须切实回落至2.2%-2.3%的区间,并且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控的,不会引发新一轮的物价上涨。
经济显著疲软:失业率必须明显上升,突破5%的警戒线,或者GDP增速出现显著放缓,关税对经济的负面冲击开始显现。
金融动荡急剧加剧:MOVE Index必须突破140点的关键阈值,或者高收益债券利差超过500个基点,同时伴随着股市出现超过25%-30%的深度下跌。
截至2025年4月7日,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对5月份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预估为54.6%,略微领先于不降息的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已经完全押注降息,只能说明投资者的心态依然摇摆不定,对未来的走向充满焦虑。
更重要的是,债券市场尚未完全将经济衰退的风险纳入定价,10年期美债收益率依然在4.1%-4.2%的区间内波动,没有出现大幅下跌。这意味着,市场对经济的长期前景依然抱有一丝希望,或者说,还没有完全放弃幻想。
此外,流动性危机也并未真正浮现,银行体系依然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更有可能先动用一些传统的贷款工具,比如贴现窗口,来缓解市场的紧张情绪,而不是立即采取降息这种激进的手段。
未来时点预测:
短期(5月):如果MOVE Index在短期内突破140点,或者信用利差逼近500个基点,同时叠加股市进一步大幅下挫,美联储可能会被迫提前降息25-50个基点,以稳定市场情绪,防止恐慌蔓延。
中期(6-7月):如果关税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数据中开始显现,通胀开始回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那么美联储降息的概率将会大幅升高,甚至有可能累计下调75-100个基点。
危机情景(Q3):如果全球贸易战进一步升级,市场彻底失灵,流动性枯竭,那么美联储可能会采取紧急降息的措施,甚至重启量化宽松(QE)政策,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这场由特朗普关税引发的危机,就像一场残酷的压力测试,考验着美联储的耐心和底线。正如Arthur Hayes所言,债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可能是降息的前哨站,而信用利差的持续扩大,则可能是引爆危机的导火索。
当前,市场在恐惧与期待中摇摆不定,美联储却在等待着更加清晰的信号,试图在通胀与衰退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每一次暴跌都是重塑的起点,而这一次,降息的钥匙或许就藏在MOVE Index的下一次跳跃中,或者信用利差的临界突破中。
投资者们需要屏住呼吸,耐心等待,因为这场风暴远未平息,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