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lana 人工智能 AI DeFi Web3

哇,400多个项目参赛!Solana AI黑客松规模真大,关注下The Hive...

SendAI 举办的 Solana AI 黑客松已落下帷幕,来自全球的 400 多个项目参与角逐,最终 21 个项目脱颖而出,瓜分 27.5 万美元奖金。比赛涵盖多个领域,包括最佳整体项目、Solana 代理套件、Agents 基础设施、自主聊天智能体、Meme 代理、社交和 K...

期待你的精彩评论 加入38人围观
eUSD Card:连接加密货币与全球支付的桥梁

置顶 金融信息

eUSD Card:连接加密货币与全球支付的桥梁

区块链研究 区块链研究 发表于2025-02-08 浏览31 评论1

随着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加密货币行业和传统行业相互融合的用例,加密信用卡建立了加密货币和传统金融之间的桥梁,使得消费加密货币变的非常简单。

什么是eUSD Card?

eUSD Card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传统的出金方式要将资金换成法币再消费,资金转换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和汇率的损耗,eUSD Card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发行的信用卡,能直接消费加密货币,减少了法币和数币之间兑换的时间成本。 第二个痛点是,部分地区因银行基础设施问题无法快速方便地获得美金支付的能力,对于手头没有VISA/MASTER卡的中小企业主来说,当需要订阅的服务只能支持VISA/Master卡时,能快速拥有一张VISA/MASTER卡能快速解决问题。

eUSD Card有以下产品特性

  1. 支持10+种加密货币充值

    1. 充值不需要任何手续费,且实时到账。
    2. eUSD Card携手行业领先的非托管钱包供应商CoinsDO,为客户的资产安全保驾护航
    3. 目前支持的币种:

      • 稳定币:USDT/USDC
      • 主流币:BTC/ETH/SOL/BNB/TRX
  2. 能在各大电子钱包使用

    1. 支持Apple pay/Google pay/微信/支付宝绑定使用
    2. 支持虚拟卡和实体卡,实体卡预计将在3月份推出
  3. 支持发布联名卡

    1. 我们支持定制卡片设计,将客户的企业Logo打印在卡片上,帮助合作企业吸引品牌的忠实用户,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认可度。
  4. 借助VISA卡组织网络

    1. eUSD Card支持全球210多个国家、5000万个商户进行快速支付
  5. 多重安全防护

    1. 3D Secure(3DS)双重验证,有效防范盗刷风险。
    2. 支持最新Passkey/FaceID功能,保护信息安全
    3. 一键冻结卡片功能,用户可随时在线冻结/解冻卡片,保障资金安全。

使用场景

eUSD Card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

  1. Web3用户:

    Web3用户天然有将加密货币用于日常消费的需求,以往的经验中,往往是将加密货币转成法币,这个转换需要的时间和转化成本。Web3用户可以直接充值即可使用卡片。

  2. 订阅云服务/Saas/广告:

    大多数线上云服务、SAAS软件支持VISA/Master卡进行支付例如,我们的客户将eUSD Card用于Facebook广告,Facebook广告的平台风控规则比较严格,稍有不慎就会被封号,一旦封号就会陷入业务停滞的危险。eUSD Card支持多卡功能和限额功能,降低封号之后无卡可用的境地,同时方便企业和个人进行账单和资金管理。

  3. 经常外出旅行的“空中飞人”:

    这类用户核心诉求第一是强大的跨境支付能力,eUSD Card几乎支持任意币种,支持超过5000万商户进行支付,能完美满足跨境支付的需求。第二是防止盗刷。针对防盗刷,eUSD Card的建议是限制卡片的消费额度,开启3DS验证,一旦发现盗刷行为,立刻冻结卡片,最好绑定Apple/Google等信誉良好的钱包使用,这类钱包不会暴露您的卡号/CVC等敏感信息。

  4. 远程&跨境支付:

    随着远程和跨国办公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进行跨境支付服务费、房租、工资等。eUSD允许通过转账非常方便地将资金转给收款人,同时也支持将eUSD Card绑定到付款平台和支付平台进行代扣等。

未来展望

  • 支持自托管钱包:允许用户绑定自己的钱包,自行管理私钥
  • 支持理财定投功能:允许用户的闲置资金产生利息,产生利息可以直接用于日常消费

关于 eUSD.com

eUSD.com 是一家区块链技术企业,专注于加密钱包和支付解决方案,致力于降低加密货币的使用门槛。团队成员有超过10余年的金融服务行业的经验,核心成员来自于知名金融公司。

官方网站: https://eusd.com

Twitter: @eUSD_Card

联系方式: cs@eusd.mail.com

点击开卡: 连接

虚拟货币 以太坊 稳定币 USDT USDC

其他

三一重工软件著作权及研发投入下降:探究背后原因

区块链研究 区块链研究 发表于2025-02-25 浏览5 评论0

近日,三一重工(600031)新注册了《财务激励数据在线申报审计系统V1.0》软件著作权,引发市场关注。这已是三一重工今年注册的第四个软件著作权,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55.56%。与此同时,公司2024年中报显示,上半年研发投入达26.12亿元,同比下降9.14%。

研发投入和软件著作权数量的双双下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其背后原因。首先,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投资策略产生影响。2024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程机械行业也面临市场需求波动。企业可能出于谨慎考虑,调整研发投入和数字化转型节奏,优先保障核心业务的稳定运行。

其次,三一重工自身发展战略的调整也可能导致研发投入变化。公司可能在巩固现有技术优势的同时,将研发资源更多地集中于关键领域和具有更高回报潜力的项目上,从而减少在一些边缘领域的投入,这也会体现在软件著作权数量的减少上。

此外,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期,公司可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系统搭建,注册的软件著作权数量较多。随着系统逐渐完善,后续的软件著作权注册数量自然会减少,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司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减缓了步伐。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研发投入和软件著作权数量下降解读为负面信号。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战略进行动态调整,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研发投入的效率和成果转化。如果研发投入能够有效转化为创新产品和技术优势,即使数量有所下降,也仍然是积极的。

总之,三一重工研发投入和软件著作权数量的变化,需要结合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投资者不应仅凭单一数据就对公司发展前景做出判断,而应关注公司的长期战略规划、核心竞争力以及盈利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金融信息

渤海人寿0.62%股权流拍后变卖:偿付能力告急,高管超龄服役引关注

区块链研究 区块链研究 发表于2025-02-25 浏览2 评论0

近日,阿里司法拍卖平台显示,渤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0.62%的股权及孳息以3424.42万元的价格变卖,低于评估价5350.66万元,大约打了六三折。这笔股权此前曾两次流拍,起拍价从4280.52万元降至3424.42万元。

此次变卖的股权属于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渤海人寿持股比例最小的股东,且该笔股权处于质押、冻结状态。根据评估报告,截至2023年9月30日,该股权及孳息评估值为5350.66万元。

渤海人寿方面表示,此次股权变卖不会对其正常运营造成直接影响,因为所占比例较低。但值得关注的是,渤海人寿已连续四个季度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且多位高管已超过退休年龄,包括64岁的董事长吕英博。

渤海人寿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本金130亿元,主要经营人身险业务。早期曾有过盈利,但自2018年起持续亏损,累计亏损额超92亿元。虽然保费收入有所增长,但其偿付能力堪忧。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渤海人寿当季末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04.80%和58.09%,接近监管红线,风险综合评级也连续11个季度为“C类”。

针对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原因,渤海人寿解释称,公司正在进行股权优化工作,为维护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稳定,经报请监管部门批准,暂缓披露。他们还表示,2024年公司资产稳定增长,截至11月底总资产达544.57亿元,连续四年稳定在500亿元左右。

除了偿付能力问题,渤海人寿高管超龄服役也引发关注。除了董事长吕英博,副董事长闻安民、董事尹宏海、独立董事赵然和监事长苏丽的年龄也都超过60岁。此外,总经理一职自2020年二季度以来一直空缺,由董事长吕英博兼任。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渤海人寿近年来经营状况不佳,连续亏损且偿付能力不达标,导致市场对其股权价值的信心不足,投资者参与意愿低。股权变卖价格低于评估价,也反映出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此次股权变卖,以及公司长期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高管超龄服役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关注,预示着渤海人寿可能面临着更深层次的挑战。司法变卖程序的灵活性和相对迅速的特点,或许也反映出处置资产的紧迫性。后续发展仍需持续观察。

DeFi Web3 元宇宙 NFT DAO

其他

车险市场乱象:披着“保险”外衣的“车辆统筹”陷阱

author author 发表于2025-02-25 浏览2 评论0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大量打着“保险”旗号的“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引发众多消费者投诉。这些公司大多无正规保险资质,却以低价、赠品等诱导车主购买,发生事故后理赔困难,甚至拒赔。

“车辆统筹”并非新鲜事物,最初是交通运输企业内部的互助行为,但近年来被一些机构商业化运作,导致无序发展。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误导性销售,将“统筹”包装成正规商业保险;二是理赔困难,联系不上业务员,赔付流程冗长;三是退保难,退款被拖延或收取高额手续费。

数据显示,全国从事“车辆统筹”业务的公司超过2000家,投诉案件数量激增。这些公司缺乏监管,发生纠纷只能通过诉讼解决,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

“车辆统筹”盛行的原因在于车险市场供需失衡。一些营运车辆(如货车、新能源货车)因赔付率高,保险公司提高承保门槛,导致保费高昂。而“车辆统筹”以低价吸引车主,填补了市场空白,但风险极高。

监管部门已多次发布风险提示,但“车辆统筹”乱象仍屡禁不止。这与部分机构误导性宣传,以及监管缺失有关。一些地方政府为扶持本地企业,也默许了“车辆统筹”的存在。

专家建议,应从源头上堵住漏洞,加强事前监管,例如规范企业注册,明确将实质上符合保险法定义的业务纳入保险监管范畴,并通过修订法律法规,为监管提供有力依据,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