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因币 PEPE币 价格预测 市场分析 风险评估

感谢分析PEPE币的可能性和风险!文章数据详实,特别是市值计算部分,让我对PEP...

PEPE币,这款以青蛙Pepe为主题的模因币,近期在加密货币市场引发关注。本文将深入分析PEPE币突破0.1美元的可能性,并探讨其背后的驱动力及潜在风险。 现状分析:目前PEPE币价格为0.0000176美元,流通供应量高达420.69万亿个。要达到0.1美元的目标,PEPE币...

还有 9 人发表了评论 加入42人围观
eUSD Card:连接加密货币与全球支付的桥梁

置顶 金融信息

eUSD Card:连接加密货币与全球支付的桥梁

区块链研究 区块链研究 发表于2025-02-08 浏览152 评论1

随着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加密货币行业和传统行业相互融合的用例,加密信用卡建立了加密货币和传统金融之间的桥梁,使得消费加密货币变的非常简单。

什么是eUSD Card?

eUSD Card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传统的出金方式要将资金换成法币再消费,资金转换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和汇率的损耗,eUSD Card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发行的信用卡,能直接消费加密货币,减少了法币和数币之间兑换的时间成本。 第二个痛点是,部分地区因银行基础设施问题无法快速方便地获得美金支付的能力,对于手头没有VISA/MASTER卡的中小企业主来说,当需要订阅的服务只能支持VISA/Master卡时,能快速拥有一张VISA/MASTER卡能快速解决问题。

eUSD Card有以下产品特性

  1. 支持10+种加密货币充值

    1. 充值不需要任何手续费,且实时到账。
    2. eUSD Card携手行业领先的非托管钱包供应商CoinsDO,为客户的资产安全保驾护航
    3. 目前支持的币种:

      • 稳定币:USDT/USDC
      • 主流币:BTC/ETH/SOL/BNB/TRX
  2. 能在各大电子钱包使用

    1. 支持Apple pay/Google pay/微信/支付宝绑定使用
    2. 支持虚拟卡和实体卡,实体卡预计将在3月份推出
  3. 支持发布联名卡

    1. 我们支持定制卡片设计,将客户的企业Logo打印在卡片上,帮助合作企业吸引品牌的忠实用户,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认可度。
  4. 借助VISA卡组织网络

    1. eUSD Card支持全球210多个国家、5000万个商户进行快速支付
  5. 多重安全防护

    1. 3D Secure(3DS)双重验证,有效防范盗刷风险。
    2. 支持最新Passkey/FaceID功能,保护信息安全
    3. 一键冻结卡片功能,用户可随时在线冻结/解冻卡片,保障资金安全。

使用场景

eUSD Card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

  1. Web3用户:

    Web3用户天然有将加密货币用于日常消费的需求,以往的经验中,往往是将加密货币转成法币,这个转换需要的时间和转化成本。Web3用户可以直接充值即可使用卡片。

  2. 订阅云服务/Saas/广告:

    大多数线上云服务、SAAS软件支持VISA/Master卡进行支付例如,我们的客户将eUSD Card用于Facebook广告,Facebook广告的平台风控规则比较严格,稍有不慎就会被封号,一旦封号就会陷入业务停滞的危险。eUSD Card支持多卡功能和限额功能,降低封号之后无卡可用的境地,同时方便企业和个人进行账单和资金管理。

  3. 经常外出旅行的“空中飞人”:

    这类用户核心诉求第一是强大的跨境支付能力,eUSD Card几乎支持任意币种,支持超过5000万商户进行支付,能完美满足跨境支付的需求。第二是防止盗刷。针对防盗刷,eUSD Card的建议是限制卡片的消费额度,开启3DS验证,一旦发现盗刷行为,立刻冻结卡片,最好绑定Apple/Google等信誉良好的钱包使用,这类钱包不会暴露您的卡号/CVC等敏感信息。

  4. 远程&跨境支付:

    随着远程和跨国办公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进行跨境支付服务费、房租、工资等。eUSD允许通过转账非常方便地将资金转给收款人,同时也支持将eUSD Card绑定到付款平台和支付平台进行代扣等。

未来展望

  • 支持自托管钱包:允许用户绑定自己的钱包,自行管理私钥
  • 支持理财定投功能:允许用户的闲置资金产生利息,产生利息可以直接用于日常消费

关于 eUSD.com

eUSD.com 是一家区块链技术企业,专注于加密钱包和支付解决方案,致力于降低加密货币的使用门槛。团队成员有超过10余年的金融服务行业的经验,核心成员来自于知名金融公司。

官方网站: https://eusd.com

Twitter: @eUSD_Card

联系方式: cs@eusd.mail.com

点击开卡: 连接

虚拟货币 以太坊 稳定币 USDT USDC
六个核桃还能火多久?养元饮品业绩滑坡,机构评级难救,昔日辉煌不再?

金融信息

六个核桃还能火多久?养元饮品业绩滑坡,机构评级难救,昔日辉煌不再?

区块链研究 区块链研究 发表于2025-04-29 浏览19 评论0

“常青树”也显颓势?养元饮品股价背后的隐忧

曾经风光无限的养元饮品,如今也面临着增长的瓶颈。2025年4月24日,养元饮品(603156)报收于24.32元,上涨1.59%。单从这微弱的涨幅来看,似乎一切正常。但仔细分析其背后的资金流向和财务数据,却让人不得不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一丝担忧。

股价异动:是短暂反弹还是回光返照?

股价小幅上涨的背后,成交量仅为2.36万手,成交额5725.1万元,换手率更是低至0.19%。这种低迷的交易活跃度,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支充满活力的股票应有的表现。要知道,资本市场最看重的就是流动性,没有流动性,再好的公司也难以获得持续的关注和支持。这种小幅上涨更像是死水微澜,缺乏持续上涨的动力,是昙花一现还是蓄势待发,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

资金流向:散户的狂欢,机构的撤离?

资金流向数据更是耐人寻味。主力资金净流出58.69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出106.7万元,而散户资金却净流入165.39万元。这种“主力出逃,散户接盘”的局面,不得不让人警惕。通常来说,主力资金代表着机构投资者的动向,他们的投资决策往往更为理性,也更具前瞻性。而散户投资者则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追涨杀跌。主力资金的撤离,是否意味着他们对养元饮品的未来并不看好?散户的涌入,又是否只是盲目跟风?

融资融券:数据背后的博弈

融资融券数据也透露出一些信息。当日融资净买入1.96万元,表明投资者对该股的做多意愿略有增强。然而,融券方面,融券余量高达18.61万股,融券余额452.5万元,这说明市场上仍然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看空养元饮品。融资融券余额5853.43万元,显示多空双方力量相对均衡,博弈激烈。

业绩下滑:核桃饮品的增长瓶颈?

仅仅依靠股价的短期波动来判断一家公司的优劣,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从中寻找蛛丝马迹,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其长期价值。

营收净利双降:增长神话的破灭?

养元饮品2024年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42.29亿元,同比下降7.81%;归母净利润12.29亿元,同比下降4.69%;扣非净利润9.67亿元,同比下降9.32%。这些数据无情地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曾经高速增长的养元饮品,正在面临增长瓶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12.87亿元,同比下降18.79%;单季度归母净利润1.99亿元,同比下降47.26%;单季度扣非净利润1.92亿元,同比下降45.17%。单季度业绩的大幅下滑,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其未来发展的担忧。

成本与利润:毛利率还能撑多久?

虽然养元饮品的毛利率高达46.53%,在食品饮料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在高毛利率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成本压力。近年来,核桃仁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给公司的生产成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此外,营销费用也居高不下,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如果公司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即使维持较高的毛利率,也难以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更何况,随着竞争的加剧,养元饮品是否还能长期维持如此高的毛利率,也是一个未知数。

机构评级:最后的稻草?

在公司业绩下滑、市场表现低迷的情况下,机构评级往往被投资者视为重要的参考指标。然而,对于养元饮品来说,机构评级似乎也难以成为挽救颓势的“救命稻草”。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1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1家。看似积极的评级,实则隐藏着更大的隐忧。仅仅一家机构的评级,代表性显然不足。更重要的是,这家机构的评级是否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我们不得而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盲目相信机构评级。与其关注机构的片面之词,不如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机构的“买入”评级,或许只是在市场寒冬中,为了维系与上市公司关系的一种姿态。毕竟,在资本市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真正能够做到客观公正的评级机构,又有多少呢?与其把希望寄托在机构的评级上,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断。

深度剖析:养元饮品的困境与未来

养元饮品当前的困境,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一方面,核桃饮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品牌层出不穷,蚕食着养元饮品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对饮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养元饮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创新营销模式,就很难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此外,公司在品牌老化、渠道单一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多年来,养元饮品一直依靠“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的广告语进行宣传,虽然深入人心,但也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在渠道方面,养元饮品主要依赖传统的线下渠道,对电商等新兴渠道的拓展力度不足。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进一步制约公司的发展。

展望未来,养元饮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存在着机遇。关键在于,公司能否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改革创新。例如,可以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口味和功能的核桃饮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拓展线上渠道,加强与年轻消费者的互动;还可以尝试多元化发展,进入其他食品饮料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当然,这些改革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成本,也存在着失败的风险。但如果不进行改变,养元饮品很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是固步自封,还是破釜沉舟?这取决于养元饮品管理层的智慧和勇气。

以太坊 DeFi NFT 元宇宙 Web3
亚振家居豪赌求生:新主入局,能否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

其他

亚振家居豪赌求生:新主入局,能否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

author author 发表于2025-04-28 浏览22 评论0

谁在接盘亚振家居?一场豪赌还是无奈之举?

断崖式下跌:昔日中式家具龙头的困境

亚振家居,这个曾经的中式家具界“贵族”,如今却落得如此田地,着实令人唏嘘。遥想当年,亚振家居凭借着精湛的工艺和对海派文化的独到理解,一度成为高端中式家具的代名词。但从今天6.58元的收盘价和5.19%的跌幅来看,资本市场显然已经对它失去了信心。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年积累的经营问题集中爆发的结果。是什么导致了这家企业的“断崖式下跌”?是市场变化未能及时应对?还是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

股权转让疑云:吴涛是谁?他的目的是什么?

亚振家居的控制权即将易主,接盘者是吴涛。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资本市场从来不缺少故事。吴涛及其一致行动人范伟浩,以4.47亿元的总价,协议收购亚振家居29.99996%的股份,同时,还要约收购公司21%的股份。5.68元/股的协议转让价格,对于长期低迷的亚振家居来说,看似是一个利好消息,但真的是这样吗?吴涛究竟看中了亚振家居的什么?是它的品牌价值?还是隐藏在报表之下的其他资产?他的入主,会给亚振家居带来什么改变?这其中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

财务黑洞:连年亏损的亚振家居还有救吗?

亚振家居的财务状况,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毫不为过。连续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连续7年扣非净利润亏损!2024年预计亏损更是高达1.25亿元到1亿元。这种持续性的亏损,已经严重侵蚀了企业的根基。再看看它的营收,2024年预计营收也仅有1.9亿元到2.2亿元,而要命的是,如果2024年度经审计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或者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亚振家居就将面临退市风险警示。亚振家居的资金链是否已经岌岌可危?它还有扭亏为盈的希望吗?

退市边缘:豪赌能否换来一线生机?

亚振家居已经站在了退市的边缘。对于吴涛来说,接手这样一个“烫手山芋”,无疑是一场豪赌。他能否力挽狂澜,带领亚振家居走出困境?恐怕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要约收购、管理层调整、品牌重塑…摆在吴涛面前的,是一系列艰巨的挑战。而留给亚振家居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场豪赌,究竟是能让亚振家居起死回生,还是加速它的衰落?让我们拭目以待。

亚振家居控制权易主:一场资本游戏的开端?

股价暴跌与复牌:市场的真实反应

亚振家居在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停牌后,复牌首日便遭遇股价暴跌,跌幅超过5%。这无疑是市场对这一事件最直接、最诚实的反应。投资者用脚投票,表达了对亚振家居前景的担忧。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公司连年亏损、经营不善的现状的理性判断。复牌公告并未能提振市场信心,反而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这是否意味着亚振家居的价值已经被市场严重低估?还是市场已经对其彻底失去希望?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控制权变更:高氏家族的落幕

亚振家居的控制权变更,标志着高伟、户美云、高银楠家族时代的落幕。这个家族曾经是亚振家居的灵魂人物,见证了它的辉煌与衰落。如今,他们选择将控制权转让给吴涛,或许是无奈之举,或许是另有打算。无论如何,这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高氏家族的退出,是否会给亚振家居带来新的生机?还是会加速它的没落?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亚振家居的未来,将不再由高氏家族掌控。

要约收购的算盘:吴涛的野心与风险

吴涛除了协议收购亚振家居的股份外,还发起了要约收购,试图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控制权。这种做法一方面展现了他的野心,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所面临的风险。要约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最终未能成功,将会给吴涛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此外,要约收购也可能会引发其他股东的反弹,增加控制权争夺的变数。吴涛的算盘打得是否精明?他的豪赌能否成功?这仍然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

管理层动荡:亚振家居能否走出泥潭?

控制权变更往往伴随着管理层动荡。吴涛入主亚振家居后,势必会对现有管理层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既可能带来新的活力,也可能引发内部混乱。如果吴涛能够组建一支高效、专业的管理团队,或许能够帮助亚振家居走出泥潭。但如果调整不当,反而可能会加剧公司的困境。亚振家居能否平稳度过管理层动荡期?这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式家具市场:亚振家居的突围之路在何方?

行业洗牌:传统家具企业的生存挑战

当下的中国家具市场,早已不是那个“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消费升级、审美变化、渠道变革…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加速着行业的洗牌。传统家具企业,尤其是那些曾经依靠传统工艺和线下渠道的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亚振家居,作为其中的一员,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它所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自身的经营问题,更是整个行业转型的缩影。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找到新的增长点?这是摆在所有传统家具企业面前的难题。

品牌老化:亚振家居如何重塑品牌形象?

亚振家居的品牌形象,在很多人心中仍然停留在“高端”、“中式”、“经典”等标签上。这些标签固然有其价值,但在年轻消费群体眼中,却显得有些老气横秋,缺乏吸引力。品牌老化是很多老牌企业都面临的问题,亚振家居也不例外。如何重塑品牌形象,吸引年轻消费者?这需要亚振家居在产品设计、营销推广、渠道拓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如果不能成功地进行品牌年轻化,亚振家居恐怕很难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渠道困境:线上线下融合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亚振家居主要依靠线下门店进行销售。这种模式在过去或许可行,但在电商时代,已经显得有些落后。线上渠道的崛起,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给传统家具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亚振家居如果不能尽快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将会错失大量的市场机会。如何搭建完善的线上销售平台?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用户体验?如何将线上流量引导到线下门店?这些都是亚振家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单纯依靠线下渠道,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创新乏力:设计与工艺的瓶颈

亚振家居曾经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著称,但近年来,其产品创新明显乏力。在设计方面,缺乏与时俱进的元素,难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在工艺方面,虽然保留了传统技艺,但缺乏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创新乏力,已经成为制约亚振家居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突破设计与工艺的瓶颈,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这需要亚振家居加大研发投入,引进优秀的设计人才,并积极探索新的生产工艺。

亏损
AI入侵建材业:效率春药还是人性沦丧?深度揭秘智能工厂“卓越级”骗局

其他

AI入侵建材业:效率春药还是人性沦丧?深度揭秘智能工厂“卓越级”骗局

author author 发表于2025-04-27 浏览22 评论0

AI入侵:建材行业的“效率春药”与潜在危机

人工智能(AI)裹挟着一股“解放生产力”的喧嚣,蛮横地闯入了建材行业。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开始高呼“智能化转型”,仿佛不拥抱AI,就要被时代无情地抛弃。然而,在这场看似美好的技术革命背后,我看到的却是对人性的漠视,以及对潜在风险的盲目乐观。

阎晓峰的乌托邦:高端、智能、绿色,然后呢?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阎晓峰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三个词汇,如同贴在劣质商品上的华丽标签,掩盖了其内在的空虚。高端化意味着更高的利润,智能化意味着更少的劳动力,绿色化则更像是一种政治正确,一种为了迎合政策而进行的表面功夫。然而,在这幅看似完美的乌托邦里,我却看不到对行业根本问题的反思,也看不到对社会责任的承担。难道仅仅依靠技术,就能解决建材行业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吗?难道仅仅依靠AI,就能让这个行业变得更有温度,更有价值吗?

“主动求变”?更像是被时代裹挟的焦虑

文章通篇都在强调建材行业的“主动求变”,仿佛这是一个多么光荣的举动。但在我看来,这种所谓的“主动”,更像是一种被时代裹挟的焦虑,一种对落后的恐惧。在资本的驱动下,建材企业不得不紧跟AI的步伐,即使他们并不清楚AI到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他们只是害怕被竞争对手超越,害怕被市场淘汰。这种焦虑,如同瘟疫般在行业内蔓延,让所有人都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都在盲目地追逐着AI,却忘记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更高效的生产,还是更可持续的发展?是更高的利润,还是更美好的生活?

“黑灯工厂”的幻象:效率提升的背后,是人性的沦丧?

九牧集团的“绿色黑灯工厂”,在文章中被描绘成了一个技术奇迹,一个卫浴生产迈入“无人化”时代的象征。然而,当我看到“无人化”这三个字时,内心却涌起一股寒意。这真的代表着进步吗?还是仅仅意味着资本家们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榨取剩余价值?

林孝发的豪言壮语:资本家的狂欢,工人的挽歌

九牧集团董事长林孝发声称,公司去年产值同比增长超过两位数,今年一季度订单额已完成预定目标的130%。这无疑是资本家们最喜欢听到的消息,是他们眼中成功的证明。然而,在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多少被剥夺的劳动力?多少被机器取代的工人?林孝发口中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生态创新”,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掩盖真相的华丽辞藻。他真正关心的,恐怕只有利润,只有增长,只有如何让自己的财富帝国更加庞大。

机器人与AI的新时代?别忘了被淘汰的血肉之躯

文章结尾处,林孝发豪情万丈地表示,要“引领卫浴行业步入AI与机器人新时代”。这听起来很 exciting,不是吗?但让我们想想,这个“新时代”的到来,究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更多的机器人,更少的工人。那些曾经用双手创造价值的劳动者,将被无情地抛弃,成为社会边缘人。他们该何去何从?谁来关心他们的生活?谁来保障他们的权益?在资本家们高歌猛进的同时,又有谁听到了这些被淘汰者的悲鸣?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进步”吗?

建材与AI的“双向赋能”:一场各怀鬼胎的共舞

文章开始鼓吹“好房子”,将建筑建材与AI捆绑在一起,试图营造一种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美好假象。然而,这种所谓的“双向赋能”,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各怀鬼胎的共舞。建材行业想要借助AI摆脱困境,而AI行业则需要建材行业作为试验田,验证其技术的有效性。双方各取所需,却都忽略了这场共舞的真正目的:改善人们的生活。

“好房子”的谎言:用“好材料”堆砌的空中楼阁

今年“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似乎为建材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然而,什么是“好房子”?是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吗?这些标准看似完美,却充满了空洞。在我看来,“好房子”的定义远不止于此。它还应该包括合理的房价、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和谐的社区环境。如果只是用“好材料”堆砌,而忽略了这些更重要的因素,那么所谓的“好房子”,不过是空中楼阁,是资本家们用来榨取更多利润的工具。

彭寿的乐观:AI是“超级助手”?还是加速异化的催化剂?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主任彭寿认为,AI将成为“超级助手”,推动材料研究范式实现从经验型到数字型,再到人工智能型的改变。这种乐观的论调,让我感到不安。AI固然可以提高效率,但它也可能加速行业的异化。当材料研究完全依赖于AI时,人类的经验和直觉将变得毫无价值。我们将失去对材料本质的理解,沦为AI的奴隶。这种“超级助手”,最终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愚蠢,更加依赖。

低介电玻璃纤维的“国产化”:自主可控的背后,是无尽的追赶

文章提到,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并批量生产低介电电子玻纤及制品,实现了相关产品的稳定量产和国产化。这无疑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国产化”的背后,是无尽的追赶。我们一直在努力追赶国外的先进技术,却很少进行原创性的研究。这种追赶,让我们永远无法摆脱“跟随者”的命运。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国产化”,而是真正的自主创新,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智能工厂的“卓越级”:一场精心策划的政绩秀

工信部公布的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山东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建材企业赫然在列。这看似是对企业智能化转型的肯定,实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绩秀。地方政府需要这样的“卓越级”工厂来证明自己的工作成果,企业也需要这样的头衔来提升自己的形象,双方各取所需,共同导演了这场华丽的表演。

梁训美的粉饰:效率提升的代价,谁来承担?

山东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训美声称,通过智能工厂建设,公司生产效率提高44%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9%。这些数据固然亮眼,但我们不禁要问:效率提升的代价是什么?是工人的失业,是环境的污染,还是产品质量的下降?梁训美避而不谈这些负面影响,只是一味地粉饰太平,试图营造一种“智造”带来变革的假象。这种选择性披露信息,是对公众的欺骗,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AI+”专项行动:又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式创新?

响应国务院国资委开展的“AI+”专项行动,中国建材集团积极推进产业全面应用、产研联合创新、生态融通赋能。这种“响应号召”的姿态,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类似的“专项行动”,它们往往以轰轰烈烈开始,以草草收场告终。这些行动缺乏长远的规划,缺乏深入的研究,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最终只是沦为一场形式主义的狂欢。我担心,这次的“AI+”专项行动,也会重蹈覆辙,最终变成一场劳民伤财的闹剧。

王玉林的“价值导向”:数据奴役下的新型剥削

中国建材集团首席数据官王玉林介绍,产业大模型已在集团水泥业务板块中率先开展大规模应用,并强调“价值导向、业务驱动、数据先行、AI赋能”的指导原则。这种以“价值”为导向的智能化转型,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数据奴役下的新型剥削。企业收集、治理和训练了海量的数据,却很少考虑到数据的来源和数据的隐私。这些数据,最终都将成为企业控制工人的工具,成为企业榨取更多利润的手段。在这种“智能”化的背后,隐藏着对人性的漠视,对自由的剥夺。

DeFi NFT 元宇宙 Web3 智能合约